標籤: 香港歷史

spot_img

灣仔區历史建築:我们一起发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与历史印记

我們從一張地圖出發,沿著兩條文物徑——建築主題與生活氣息—一步步看見灣仔如何在不同年代堆疊出今日的城市肌理。這條指南聚焦最有故事的景點:藍屋、舊灣仔郵政局(1915年啟用)、茂蘿街七號(M7)、和昌大押等。資料顯示,灣仔歷史文物徑於2009年開幕,串連了法定古蹟與一級、二級建築。我們會說清它們位於哪裡、何時啟用、以及呈現的風格。並提供實走節奏、拍照建議與保育觀察,幫你把有限時間用在最值得停留的點上。讀完,你不只認識建築與歷史,更能感受這裡的生活與文化脈動——這是我們同行探索的樂趣。從年代到風格的全覽:戰前唐樓到包浩斯的城市記憶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YwdO_SlGwM時間地層速覽1920 年代的戰前唐樓保留露台與法式木窗,像藍屋這類一級建築。1930 年代則引入現代主義元素—包浩斯的長窗與流線出現在街市與商住樓。於 1950 年代,市集文化在機利臣街成形,補齊了建築之外的生活面。評級快懂法定古蹟為最高法律層級;一級、二級、三級歷史 建築依序顯示保育優先度。舊灣仔郵政局為法定古蹟,和昌大押為二級,藍屋與南固臺為一級。風格索引與旅行貼士 廣州騎樓:長廊陽台與騎樓底,適合上午斜光拍攝。 包浩斯:水平長窗與流線轉角,午後光更立體。 中西合璧/新古典:注意紅磚、木窗與柱式秩序的細節層次。 實用小提醒:多數景點集中於皇后大道東一帶,步行串連最省力;拍照時請尊重住戶隱私與行人安全。灣仔區历史建築走讀路線:建築主題與生活氣息的雙徑精華我們設計兩條可步行的路線——一條以建築細節為主,另一條把日常市集和宗教場景串起來。選路線前,可先決定想看建築細部還是體驗在地生活節奏。建築主題線重點: 藍屋建築群位於石水渠街72–74A號與慶雲街2–8號,這組唐樓以露台鐵欄與法式木窗著稱,藍屋為一級歷史建築,2017年獲亞太文化遺產獎殊榮。 轉至茂蘿街七號(M7),10幢1910年代唐樓經活化成藝文場域,2024年香港文學館在此開幕,是感受再生藝術與社群的好景點。 舊灣仔郵政局位於皇后大道東221號,1915年啟用、1990年列為法定古蹟;建築曲尺形量體與灰塑細部值得細看,館內亦有識「碳」教育展。 舊灣仔街市(1937年)呈現包浩斯語彙與鋼架結構,建議繞到轉角觀察立面節奏。 皇后大道東186–190號與和昌大押(莊士敦道60–66號)展示騎樓與水磨石外牆的廣州式唐樓風貌,方便一段路集中觀察門楣、陽台與招牌符號。 船街18號與南固臺則可並行,前者看鑄鐵欄杆與柱飾,後者以紅磚與拱券呈現一級歷史大樓的中西合璧。 ...

香港歷史博物館:香港歷史與文化的縮影,我們的共同記憶

我們從尖沙咀出發,帶你走進這座城市級文化地標。位於漆咸道南100號的展館,總面積約18,500平方米,展廳約7,000平方米,建築語言承襲E. Verner Johnson的設計,與鄰近的科學館相互呼應。此處自1998年啟用,常設展「香港故事」曾於2020年暫停更新,並計畫於2024年底重開。過渡期間可看到「經典再現—香港故事精華展」,加上國家安全展覽廳等現行展況,提供多樣看點。在本文中,我們會以清晰路線與實用建議為主—從交通、票價到看展時段,一步步教你如何在2小時或半天內看精華。準備好一起按步就班探索這個充滿記憶的地方。關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快速總覽我們先用幾個簡短重點,快速掌握館址、規模與現況,方便你立刻決定參觀安排。館址與定位地址: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(座標22.30196, 114.17743)。位置介於尖東與紅磡之間,步行即可連接科學館,適合安排雙館一日遊。類型與規模本館為歷史與文化類型,總建築面積約18,500平方米,展廳約7,000平方米。展廳面積代表展品豐富,短時間參觀需事先挑選重點路線。現況速訊(present)常設展正在更新期間,館方以「經典再現—香港故事精華展」與多檔主題展並行,內容不斷電。建議先看精華展建立基本史觀,再依興趣深入專題展,效率最高。博物館的歷史沿革與里程碑我們追溯館史,看到一段從小型美術館到城市級史學場域的演進。1962年,前身在香港大會堂設立為「香港博物美術館」。1975年分拆後,藝術館與博物館各自發展,館務與藏品需求也逐步擴大。之後數度搬遷—曾暫設尖沙咀星光行與九龍公園。1995年政府確定在尖沙咀漆咸道南興建永久館舍,1998年9月28日於現址正式開放,策展能量由此集中。「香港故事」的誕生與更新我們見證常設展的誕生:〈香港故事〉歷經六年籌備、耗資2億港元,於2001年8月揭幕,設有八大展區、逾4,000件展品與多媒體劇場。到2020年止,累計約1,160萬入場人次。2020年起展覽暫停整體更新,館方以經典再現-香港故事精華展過渡,讓初訪者仍能快速理解主軸。到館時,別忘了留意動向牆與導覽資訊,掌握未來更新時程與路線。 年份 事件 影響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