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: 香港中環

spot_img

美利樓:香港中環歷史建築瑰寶 – 活化再利用典範,文化體驗與歷史故事

我們帶你從中環走到赤柱,認識一棟從英軍營房到文化地標的百年建物。這裡的建材在1980年代拆卸後被逐一編碼收藏,1998年於赤柱重組再生,故事跨越城市與時間。建造於1846年,外觀揉合仿希臘的圓形石柱與中式瓦頂,看得見中西合璧的視覺張力。戰時曾被日軍徵用為憲兵總部,戰後又轉為政府辦公用途,1963年曾舉行法會平息傳聞。接下來的文章會說明活化再利用的難題──拆卸保存、零件替補與地點轉換的歷史連結爭議。也會提供實用路線與拍照提示,讓你在赤柱一帶把碼頭、石柱與旗桿等歷史元素串成一段好玩的文化散步。跟我們一起走一圈——了解時間軸、看見立面細節,並掌握最佳拍照時刻與人潮空檔,讓這段城市記憶成為你旅程中最溫暖的註腳。從中環到赤柱:美利樓的歷史脈絡與建築特色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十九世紀,說明這座建築如何從英軍駐地逐步演變為現今的文化地標。1846年它作為英軍的兵房落成,名稱源自殖民時期的官員譯名,功能明確且具軍事規格。戰時被日軍徵用為憲兵總部,並傳出囚室與刑場的說法,口述估計有數千人命喪此地。戰後改作政府辦公,靈異傳聞促成1963年由公費邀請56位高僧,於兩處壇場誦經、放焰口與灑法水,逐步化解眾人疑慮。1980年代拆卸時,技術團隊將逾3,000件構件編碼收藏;1998年在赤柱重組時,因原有煙囪遺失而以其他構件替代,這一做法也引起專家對價值與評級的討論。外觀特色:柱列帶來古典儀式感,屋頂則呈現中式瓦脊——中西合璧的語彙,讓建物在海風中仍具地方性與儀式感。 時間定位:1846 年起作為英軍兵房。 戰時陰影:憲兵總部與刑場傳聞。 保育過程:拆卸編碼、收藏與1998年重組。 美利樓的活化與文化體驗:藝術、社區與城市記憶的交會在海風和潮聲之間,這座老建物被重新賦予展覽、工作坊與社區對話的角色。三個月的「未 - 信言節 2025: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」把歷史空間變成一個可以觸摸與討論的展場。展覽亮點涵蓋互動、材料實驗與建築反思。重點作品包括《Hamster Wheel》的身體互動、《Less, Light, Local》以紫菜為材的輕盈想像,以及《Murray, Displacement + Transformation》對遷移與記憶的視覺對話。體驗建議:我們建議先在外部觀察比例與材質,預留一小時,再進入展場深度參與。別錯過導賞與工作坊——那裡把建築帶回生活語境。 走入《Hamster Wheel》感受影像與節奏的身體回應。 靠近《Less, Light, Local》體驗材料的嗅覺與觸感。 看《Murray...》時留意畫面中的時空疊合。 展後沿旗桿、卜公碼頭與同昌大押石柱散步,形成30–45分鐘的文化小徑。 美利樓旅遊實用資訊與到訪建議(台灣讀者適用)從台灣出發到赤柱,其實比想像中更容易安排──只要把交通與時間先排好,就能把文化散步做得從容又愉快。如何查詢路線:抵港後開啟運輸署的 香港出行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