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
灣仔區历史建築:我们一起发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与历史印记
我們從一張地圖出發,沿著兩條文物徑——建築主題與生活氣息—一步步看見灣仔如何在不同年代堆疊出今日的城市肌理。這條指南聚焦最有故事的景點:藍屋、舊灣仔郵政局(1915年啟用)、茂蘿街七號(M7)、和昌大押等。資料顯示,灣仔歷史文物徑於2009年開幕,串連了法定古蹟與一級、二級建築。我們會說清它們位於哪裡、何時啟用、以及呈現的風格。並提供實走節奏、拍照建議與保育觀察,幫你把有限時間用在最值得停留的點上。讀完,你不只認識建築與歷史,更能感受這裡的生活與文化脈動——這是我們同行探索的樂趣。從年代到風格的全覽:戰前唐樓到包浩斯的城市記憶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YwdO_SlGwM時間地層速覽1920 年代的戰前唐樓保留露台與法式木窗,像藍屋這類一級建築。1930 年代則引入現代主義元素—包浩斯的長窗與流線出現在街市與商住樓。於 1950 年代,市集文化在機利臣街成形,補齊了建築之外的生活面。評級快懂法定古蹟為最高法律層級;一級、二級、三級歷史 建築依序顯示保育優先度。舊灣仔郵政局為法定古蹟,和昌大押為二級,藍屋與南固臺為一級。風格索引與旅行貼士
廣州騎樓:長廊陽台與騎樓底,適合上午斜光拍攝。
包浩斯:水平長窗與流線轉角,午後光更立體。
中西合璧/新古典:注意紅磚、木窗與柱式秩序的細節層次。
實用小提醒:多數景點集中於皇后大道東一帶,步行串連最省力;拍照時請尊重住戶隱私與行人安全。灣仔區历史建築走讀路線:建築主題與生活氣息的雙徑精華我們設計兩條可步行的路線——一條以建築細節為主,另一條把日常市集和宗教場景串起來。選路線前,可先決定想看建築細部還是體驗在地生活節奏。建築主題線重點:
藍屋建築群位於石水渠街72–74A號與慶雲街2–8號,這組唐樓以露台鐵欄與法式木窗著稱,藍屋為一級歷史建築,2017年獲亞太文化遺產獎殊榮。
轉至茂蘿街七號(M7),10幢1910年代唐樓經活化成藝文場域,2024年香港文學館在此開幕,是感受再生藝術與社群的好景點。
舊灣仔郵政局位於皇后大道東221號,1915年啟用、1990年列為法定古蹟;建築曲尺形量體與灰塑細部值得細看,館內亦有識「碳」教育展。
舊灣仔街市(1937年)呈現包浩斯語彙與鋼架結構,建議繞到轉角觀察立面節奏。
皇后大道東186–190號與和昌大押(莊士敦道60–66號)展示騎樓與水磨石外牆的廣州式唐樓風貌,方便一段路集中觀察門楣、陽台與招牌符號。
船街18號與南固臺則可並行,前者看鑄鐵欄杆與柱飾,後者以紅磚與拱券呈現一級歷史大樓的中西合璧。
...
香港
美利樓:香港中環歷史建築瑰寶 – 活化再利用典範,文化體驗與歷史故事
我們帶你從中環走到赤柱,認識一棟從英軍營房到文化地標的百年建物。這裡的建材在1980年代拆卸後被逐一編碼收藏,1998年於赤柱重組再生,故事跨越城市與時間。建造於1846年,外觀揉合仿希臘的圓形石柱與中式瓦頂,看得見中西合璧的視覺張力。戰時曾被日軍徵用為憲兵總部,戰後又轉為政府辦公用途,1963年曾舉行法會平息傳聞。接下來的文章會說明活化再利用的難題──拆卸保存、零件替補與地點轉換的歷史連結爭議。也會提供實用路線與拍照提示,讓你在赤柱一帶把碼頭、石柱與旗桿等歷史元素串成一段好玩的文化散步。跟我們一起走一圈——了解時間軸、看見立面細節,並掌握最佳拍照時刻與人潮空檔,讓這段城市記憶成為你旅程中最溫暖的註腳。從中環到赤柱:美利樓的歷史脈絡與建築特色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十九世紀,說明這座建築如何從英軍駐地逐步演變為現今的文化地標。1846年它作為英軍的兵房落成,名稱源自殖民時期的官員譯名,功能明確且具軍事規格。戰時被日軍徵用為憲兵總部,並傳出囚室與刑場的說法,口述估計有數千人命喪此地。戰後改作政府辦公,靈異傳聞促成1963年由公費邀請56位高僧,於兩處壇場誦經、放焰口與灑法水,逐步化解眾人疑慮。1980年代拆卸時,技術團隊將逾3,000件構件編碼收藏;1998年在赤柱重組時,因原有煙囪遺失而以其他構件替代,這一做法也引起專家對價值與評級的討論。外觀特色:柱列帶來古典儀式感,屋頂則呈現中式瓦脊——中西合璧的語彙,讓建物在海風中仍具地方性與儀式感。
時間定位:1846 年起作為英軍兵房。
戰時陰影:憲兵總部與刑場傳聞。
保育過程:拆卸編碼、收藏與1998年重組。
美利樓的活化與文化體驗:藝術、社區與城市記憶的交會在海風和潮聲之間,這座老建物被重新賦予展覽、工作坊與社區對話的角色。三個月的「未 - 信言節 2025: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」把歷史空間變成一個可以觸摸與討論的展場。展覽亮點涵蓋互動、材料實驗與建築反思。重點作品包括《Hamster Wheel》的身體互動、《Less, Light, Local》以紫菜為材的輕盈想像,以及《Murray, Displacement + Transformation》對遷移與記憶的視覺對話。體驗建議:我們建議先在外部觀察比例與材質,預留一小時,再進入展場深度參與。別錯過導賞與工作坊——那裡把建築帶回生活語境。
走入《Hamster Wheel》感受影像與節奏的身體回應。
靠近《Less, Light, Local》體驗材料的嗅覺與觸感。
看《Murray...》時留意畫面中的時空疊合。
展後沿旗桿、卜公碼頭與同昌大押石柱散步,形成30–45分鐘的文化小徑。
美利樓旅遊實用資訊與到訪建議(台灣讀者適用)從台灣出發到赤柱,其實比想像中更容易安排──只要把交通與時間先排好,就能把文化散步做得從容又愉快。如何查詢路線:抵港後開啟運輸署的 香港出行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