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: 文化古蹟

spot_img

大館藝術中心:深度體驗台灣藝術的精華

我們帶你從零開始認識大館——這裡不只是展覽場域,而是百年建築與當代藝術交會的城市脈絡。走進中區的這片古蹟群,你會同時感受到歷史的厚度與當代創作的脈動。在短短的導覽裡,我們會用清楚的路線提示,教你看懂建築細節與展覽脈絡,避免走馬看花。從格狀立面到拱廊光影,每個空間都有故事可讀。這篇引言將告訴你為何自1864年以來的警署群,在數年間活化並成為人人討論的文化場所。跟著我們,你將學會如何用一趟有溫度的旅程,把藝術變成日常可感的體驗。大館的前世今生:從中區警署到當代藝術與文化的樞紐我們從年表出發,帶你沿著時序看見中央機構如何變身為當代藝術場域。這片位於中區的屋群,起自1864年中央警署的起造,1905年再加建一層,1920與1925年陸續增建新樓與軍械倉。2005年警隊交還用地後,2007年政府原則接受香港 賽馬會的活化方案。2010年設計修訂後,以當代藝術為定位,並由金門建築承接活化 工程。時間座標與爭議活化並非一路順遂——2016年已婚督察宿舍局部倒塌,促發修復檢討;2018年5月25日舉行開幕禮,5月29日對外開放。2019年獲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,成為古蹟活化的代表案例。 閱讀角度建議:用「制度—建築—人」來觀察每一處細節。 實用小提醒:開放日常常有免費活動,安排時間可更深度體驗藝術與歷史的交會。 建築群導覽:古典建築與當代設計的對話從廣場抬頭看新翼的黑色格狀立面,你就能開始讀懂這裡的新舊對話。新翼由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,黑色格狀立面在光影間變化豐富,成為解讀整體結構語彙的起點。內部有JC Contemporary與賽馬會立方,帶來多層次的當代空間體驗。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IDmVgxEfD8中央裁判司署的審判室與羈押室改為詮釋空間,動線刻意呈現制度節奏。監獄區的B、D、F倉則各自成為歷史展、展覽廳或休憩角落。 觀察建議:先在檢閱廣場停留,注意格狀立面與紅磚拱廊的比例對比。 動線提示:走JC Contemporary時,跟著螺旋樓梯向上,體驗不同展層的視角。 事務角度:新翼在建築 事務與材料選擇上採克制策略,回應古蹟尺度與保存需求。 大館藝術中心的策展取向:在權力與城市之間走進展廳,你會發現策展不是單向講述,而是和城市日常對話的一種方式。JC Contemporary 以非牟利模式策劃展覽,開幕即以權力、身分與公共空間為主題,將歷史語境納入展覽脈絡,誘導觀眾以行動理解論述。 策展以古蹟語境為引,延伸到社會結構與城市日常—讓看展成為看自己與城市的過程。 當代藝術把身分與政治問題帶進展場,觀眾從動線、聲響與尺度感受權力存在。 展覽語言克制但清晰,常以建築元素對齊作品,讓歷史與當代同線對話。 建議:獨立旅行者預留更多停留,用步行與停看來完成一場可被討論的文化體驗。開幕展「拆棚」:從傅柯到城市的權力場「拆棚」以建築為放大鏡,讓我們看到權力如何透過空間運作。展覽以傅柯《規訓與懲罰》的論述為核心,強調建築如何內化控制,而觀眾的移動就是與治理機制互動的過程。展覽命題與理論基礎: 規訓與建築:展題指出任何空間都有規訓功能—走動、停留、觀看都被制度化。 數據與效益:SUPERFLEX 的《參觀人數》(2005)把入口處變成互動計數器,諷刺以流量衡量的效益問題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