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從香港出發,帶你走入M+的視覺文化現場──從館藏到特展,抓住當代藝術如何滲入日常與時尚的交會。
在這段導覽中,我們會把展覽脈絡與策展語境拆成易讀的Story線,讓你理解每件作品背後的主題與社會回應。
你會看到不同年代的作品如何成為系列對話──從抽象到新媒材實驗,再到數碼互動的視覺轉向。我們同時提供實用觀展建議,包括動線、設計細節與與時尚、建築或影像的跨域連結。
這裡不只是理論,我們還會帶你看作品的細節:顏料層次、材質觸感與光影構圖,讓觀眾的感受成為理解當代世界的入口。
M+博物館潮流藝術的定義與觀展視角:從「視覺文化」到「藝術表達」的趨勢座標
我們先提出一套清晰的閱讀方式:用四軸分析把展覽變成可操作的地圖,幫你在現場快速抓住重點。這樣能把潮流視為在地生活方式與世界文化交換的動態。
觀展三角:作品—策展—觀眾。從作品的材質、攝影記錄到展牆文字,都是理解當代 藝術表達的入口。留意拍攝角度與燈光,這會改變你對作品的第一印象。
- 年代:抓住重要轉折的年份與脈絡。
- 風格:從抽象到參與式的多種表現。
- 媒介:材質、錄像與數碼的更新方式。
- 身分:性別、遷徙與族裔如何書寫現代經驗。
實用小提示:行前看館方網頁與攝影檔案,標記重點展廳並安排動線。接下來的章節,我們會逐一用同一套框架拆解系列 作品,讓每一次觀展都是個人化的研究步驟。
從1950年代到今天:亞洲視覺文化的源流、抽象與行動(「個體.源流.表現」)
從戰後的城市轉向,到當代的物質實驗,我們把時間軸拉近,閱讀亞洲抽象如何重塑視覺語彙。
1950 年代起,許多位藝術家將書法與山水的筆勢,轉譯為抽象的節奏與留白。呂壽琨的新水墨以濃淡墨色和色點導引視線,把佛家覺悟的意象化為畫面的呼吸。
韓國的單色畫在年代初以推擠、撕紙等物質操作,連接在地材質與國際抽象語言。對比之下,穆尼爾.法曼法瑪妮用六角幾何與噴砂玻璃,把光影「設計」成可觸的雕塑語彙。
- 觀展提示:靠近觀察噴砂紋理,再退後看光影變化,會發現同一件作品有多重觀看角度。
- 延伸建議:把這些年代節點與後續行為展演、數碼創作串連,能看見亞洲藝術持續延展的脈絡。
與時尚的當代表述:郭培的高定語言、文化符號與M+的跨界策展
展期自2024 年 9 月 21 日至2025 年 4 月 6 日,位置在G層地下大堂展廳。動線寬敞,建議預留時間近距離觀察刺繡與立體結構。
郭培把中華底蘊、歐洲宮廷與植物意象融合於服飾。金線、盤金與花卉構件像雕塑般呈現,作品與館藏產生國際級的視覺對話。
展覽亮點與活動
- 首次於本港展出的經典款式與早期系列,便於追溯她的事業與藝術風格演進。
- 2024 年 9 月 21 日 14:30-16:00 免費講座(現場與線上同步,詳見網頁)。
- 2024 年 10 月 4 日 19:00-00:00「M+夜不同:藝裳共奏」表演,適合想把展覽延展為夜間活動的觀眾。
項目 | 時間 | 重點 |
---|---|---|
展期 | 2024/9/21 – 2025/4/6 | 近距離觀察刺繡、立體服裝 |
位置 | G層地下大堂展廳 | 動線寬闊,適合細看細節與圖片比對 |
重點活動 | 9/21 講座;10/4 夜間表演 | 現場與線上同步,建議事先查票務與網頁 |
觀展小提示:先看總覽牆,再以圖片檢視細節,最後繞回立體裙裝背面。若線上查詢出現「不再 支持」提示,請更新瀏覽器以免錯失資訊。
身分、遷徙與數碼轉向:從行為展演到AI生物的當代敘事
從一年的自我實驗到App操控的數碼生命,我們看到身分與生活被不同系統重寫。這段路徑把時間、身體與技術放在同一張舞台上,讓觀眾不只觀看,還能介入。
移民經驗的時間倫理:謝德慶的《一年行為表演1978-1979(籠子)》
謝德慶以一年為單位把生活變成創作的把戲。作品透過攝影與來訪日曆留下時間痕跡,折射新移民在異地的處境與自我追問。
觀展小提醒:靠近看攝影細節,再查日曆紀錄,會發現時間如何改寫敘事。
都市化的山水新語:劉韡《紫氣》系列
劉韡以像素化直線與自然元素並置,將北京的社會變遷轉成可讀的視覺節奏。這種創作方式把都市山水變成屏幕時代的風景。
建議先從遠處讀整體,再靠近觀察線條密度與色彩層次,把作品放回你的城市經驗中。
屏幕文化與AI藝術:鄭曦然的《BOB(信仰袋)》
《BOB》在數碼飼養箱中生活,觀眾透過App投餵供品,改變其行為與性格。這讓觀看成為一種即時的共同創作。
- 焦點:身分—時間—系統三者如何交會。
- 實作建議:留意展牆技術說明,並用攝影記錄你的互動路徑。
結論
我們把這趟導覽的核心濃縮成一套可行步驟,方便你把展覽的時間軸、作品與時尚語彙帶回日常。
回顧重點:從1950年代的抽象到2023 年—2024 年之間的重要展出,亞洲當代如何在世界與在地間往返。宋懷桂的特展(2023/7/29‑2024/4/14,位置:二樓西展廳)補上被忽視的女性事業軌跡,讓中國 藝術的故事更立體。
實作建議:把現場的作品與圖片檔案、經典展示與研究文章對讀;查詢活動時以官方網頁為準,遇到「不再 支持」提示請更新裝置。
最後,我們建議安排一至兩天,先讀系列的抽象與行動篇,再看與 時尚 的當代表述,最後回到人物專題。做筆記、拍照、整理故事,讓觀展成為你城市生活的一部分。參考評論者(如鄭 樂天)能幫你延伸下一次的觀展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