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從事件報導的角度,帶你走進小島的核心脈動。這場以「天・地・人」為骨架的計劃,結合在地村民與海外創作者,把島嶼變成開放式博物館,讓每次到訪都有新發現。
我們也會整理實用的旅遊資訊與觀展節奏,並說明計劃如何以低衝擊方式兼顧生態與保存,讓參與成為對地方有益的交流。
閱讀本篇,你會理解這個文化盛事的定位、村民的參與,以及每個轉角如何轉化為可被記住的畫面與聲音。
從先導計劃到文化品牌:2019-2021 的時序與主題脈絡
回顧2019到2021年的推進,能看見策展如何把島上日常變成公共敘事。
三年以「天・地・人」為主軸:2019年以「天」開場,建立基調;2021年把焦點下探到「地」,用線上工具再現地形與鹽作工法;最後以「人」串連社群與創作者,完成場域共創。
2021 年網上版於2月12日至3月11日推出,提供360度實景、語音導賞與線上工作坊,讓觀眾在家也能理解場域故事。4月至7月則回到島上實地展出,把線上學到的細節轉為步行中的感知。
- 實用建議:先線上熟悉重點作品與點位,再選合適的月份實地走訪,行程更有效率。
階段 | 時間 | 重點內容 |
---|---|---|
揭幕 | 2019 年底 | 建立策展基調,納入地景與社群故事 |
線上版 | 2021 年 2-3 月 | 360度導覽、語音解說、工作坊與講座 |
實地展出 | 2021 年 4-7 月 | 把線上知識落實為走讀體驗 |
延伸品牌 | 2022-2024 年 | 擴展為「西貢海藝術節」,示範策展模式可複製 |
鹽田仔藝術節+鹽田文化:場域導覽與作品亮點
在港邊上岸的第一刻,聲音就替你劃下了島上行走的節拍。從碼頭開始,我們會先停下來聽那件名為「歸家」的作品——不同長短、不同材質的管道被風吹或敲擊,合成一段迎賓的聲景。這聲音像一首返島序曲,讓每位旅人瞬間進入場域。
沿著坡道上行,走到聖若瑟小堂前,你會看到「成聖之場/牆」與福若瑟神父雕像、鋼鐵十字架對話。小堂的羅馬式建築與當代裝置互為映照,宗教敘事被帶回社區的視野,村民的記憶在此被形塑成可閱讀的作品。
轉向村內,「恩等.藍衫帶」由楊芳怡以回收布料與藍染呈現。藍衫在風中擺動,日月、蝴蝶與魚的符碼連結台、港兩地的客家脈絡,作品同時呼應「我們」—一詞在客家語中的溫度。
最後到鹽田區,兩個白色透明立方是鹽光之所,內部展示三件被鹽結晶覆著的實驗性作品。緊接的「山水.人」在封閉場域以鹽粒鋪成山水景致,讓曬鹽的自然條件被藝術化再現。
- 我們建議的路線:先聽碼頭,再看小堂,最後觸鹽田;步行節奏能讓感官逐層開展。
- 若你打算在7 月來訪,記得預留安靜聆聽與近距離觀察鹽結晶的時間。
鹽田文化的復興:村民、宗教與生態旅遊的交匯
從荒蕪到復修:聖若瑟小堂、舊村公所、澄波學校的活化
2000 年起社區復興啟動,2004 年聖若瑟小堂修復成為關鍵。小堂保全後,舊村公所與澄波學校陸續活化,澄波學校改為民俗展室,展示八仙桌、醃菜器具與曬鹽工具。
傳統智慧與社群參與:鹽田運作、導賞與文化傳承
鹽田 梓的曬鹽法沿用三丫口水閘與三層濾材,靠風日完成結晶。2011 年成立鹽光保育中心,2017 年由葉陳立接手管理並開放導賞,讓訪客看見系統而非單一風景。
- 重點提示:UNESCO 在2005 與2015 年兩度肯定,證明這是受時間檢驗的長期工程。
- 行程建議:把導賞排在行程前半段,之後讓村民口述與實地體驗串連起來。
項目 | 時間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社區復興啟動 | 2000 年起 | 重建基礎社會動能 |
聖若瑟小堂修復 | 2004 年 | 帶動聚落活化、成為文化核心 |
UNESCO 肯定 | 2005 年 / 2015 年 | 國際認可長期保護成效 |
鹽光保育中心成立與管理 | 2011 年 / 2017 年 | 導賞與教育常態化 |
結論
從網上導覽到現場步行,2021 年的安排成為後續幾年擴展的關鍵節點,讓一個區域性構想轉為可複製的文化品牌。
若你計畫近郊微行,先在線上熟悉重點作品;再挑一個晴朗的日子上島,分早午後安排,體驗更完整且舒適。
把月份當作節奏器—春末初夏的光線最適合觀察鹽結晶,若在7 月來訪,建議早入島、午後離島以避開烈日。
行前小貼士:選擇交通方便的星期 日,提早查班次並備好替代日;同時用議題串接觀看,讓感動轉為對場域長期關注。
我們期待在 鹽田 梓與你再相見——無論為了新的藝術或只是多看一眼海與鹽的顏色,這趟旅遊都值得你回味與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