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帶你用3-4小時輕鬆走完整條鶴咀路線,從筲箕灣搭9號巴士直達起點,路線多為平坦石屎路,親子與新手都能放心上手。
沿途有士多與流動廁所可補給,我們會提醒最佳停靠時機,幫你避開人潮、找到拍照光線。重點包括芽菜坑村的小店、鶴咀村與無線電發射站旁的海景草坡。
燈塔以白色花崗石與幾何拱門著稱,是拍夕照的經典點;行程尾聲的蟹洞則如「上帝之眼」,我們會分享安全排隊與取景技巧,讓你帶走專屬畫面。
整趟行程兼顧安全、體力與拍攝體驗—步調輕鬆、資訊實用,像朋友一樣陪你探索香港最東南端的自然與人文。
出發前準備與最佳時機(現正適用的行程規劃)
行程時間與難度
步程約3–4小時(含拍照與短暫休息)。穩定步頻者可輕鬆完成,遇高峰人流或拍攝黃昏則需多留半小時至一小時。
設施與補給
沿鶴咀道設有兩個流動廁所,信記士多也有洗手間。沿途約兩間士多供應飲品與小食,但假日容易售罄。
- 建議早上出發,避開中午烈日與午後回潮人流。
- 每人帶至少1–1.5公升水、帽子與防曬,夏天加電解質飲料。
- 若乘9號巴士,假日請預留候車時間或錯峰出發。
- 拍攝者備偏光鏡與備用電源,風大時注意鏡頭保護。
遇到強風或突變天氣,就在村內或保護區外調整行程,安全永遠放第一。
如何前往與起點導航:筲箕灣出發的最穩陣交通
乘車與下車提醒
到達「鶴咀站/鶴咀,鶴咀道」下車後,向左轉上行的車路即可接入鶴咀道。前段為寬闊石屎路,導航難度低,適合親子或新手。
- 假日小技巧:早段班次人流較少,候車順暢;遇客滿請耐心等下一班。
- 回程可原路候9號巴士,或留意經過的紅色小巴(紅Van)直回筲箕灣——只收現金,車資約HK$13。
- 若自駕不建議深入鶴咀道,路窄且泊位稀少。
- 起步後手機訊號多數穩定,但靠近海蝕地形時可能轉弱,建議事先下載離線地圖。
- 首個短休點推薦芽菜坑村與信記士多,可補水和檢查裝備。
- 遇惡劣天氣或大潮,立即調整行程,避免前往海蝕洞與礁石區域。
鶴咀燈塔+蟹洞探險路線實走:一步步玩盡必到景點
我們建議先取左線,前往燈塔與海底電纜站,再折返探訪海岸保護區與蟹洞,動線更順、拍照更省時。
起步短程即可抵達芽菜坑村,紅色集裝箱與「芽菜坑村信箱」是自然又日系的打卡位。信記士多可補水與簡餐,順道走訪二級歷史的更樓遺址。
到達無線電發射站時,沿大閘左側草坡繞行,沿著綠色欄杆小徑推進,海景與草坡非常上鏡。小徑末端分岔時先去燈塔,再回程右轉下行到雷音洞與保護區。
燈塔建於1875年,為法定古蹟,白色花崗石與拱門細節適合特寫。近旁的海底電纜站呈現強烈工業幾何,轉身即可見一望無際的海天線條。
續行可在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外圍遠觀,附近有1955年擱淺的鬚鯨骸骨,最後到達拱形的蟹洞(俗稱「上帝之眼」),建議排隊取景,海況不佳則用長焦拍攝更安全。整段路線來回約3小時(不含長時間拍攝)。
安全守則與裝備清單:親子新手也安心的細節
海蝕地形風險
海蝕洞與礁石表面常年被浪刷光滑且潮濕。遇到濕亮石面請繞行或放棄,避免近洞口站立。
觀浪時務必與洞口保持距離,注意當日潮汐與湧浪預報,若浪勢突然增強立即退回石屎路主線。
路面車流與人流管控
石屎路有車輛經過,請靠右或靠邊行走,隊伍保持縱向空間,不要在盲彎或窄處停留拍照。
假日人多時建議早出發或平日前往;熱門景點請有序排隊,拍完即離開,互相體諒。
裝備建議
- 鞋子:防滑抓地力好的登山或溯溪鞋。
- 防曬與補水:遮陽帽、太陽眼鏡、防曬、1–1.5L 飲水或電解質。
- 急救與保護:簡易急救包、垃圾袋、替換衣物與電子設備保護殼。
若遇天候惡化或體力不支,請優先撤回主線路段。我們把安全放在第一,讓整趟行程既愉快又可回味。
結論
重要:我們把整條路線濃縮成一個易行的半日行程,讓你在3–4小時內看盡燈塔、雷音洞、1955年擱淺的鬚鯨骸骨與那道拱形海蝕洞。
路線以筲箕灣乘9號巴士起步,沿途有士多與流動廁所可補給。燈塔始建於1875年,屬法定古蹟,值得留心細節拍攝。
請記得: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與私人範圍不得進入。面對海蝕地形時,寧可遠距離取景,注意人流秩序與濕滑路面安全。
帶好水壺與防滑鞋,按我們的節奏錯峰出發,你會把白、藍與岩灰的鶴咀風景收藏進相簿,也把安全與環境的尊重帶回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