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從尖沙咀出發,帶你走進這座城市級文化地標。位於漆咸道南100號的展館,總面積約18,500平方米,展廳約7,000平方米,建築語言承襲E. Verner Johnson的設計,與鄰近的科學館相互呼應。
此處自1998年啟用,常設展「香港故事」曾於2020年暫停更新,並計畫於2024年底重開。過渡期間可看到「經典再現—香港故事精華展」,加上國家安全展覽廳等現行展況,提供多樣看點。
在本文中,我們會以清晰路線與實用建議為主—從交通、票價到看展時段,一步步教你如何在2小時或半天內看精華。準備好一起按步就班探索這個充滿記憶的地方。
關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快速總覽
我們先用幾個簡短重點,快速掌握館址、規模與現況,方便你立刻決定參觀安排。
館址與定位
地址: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(座標22.30196, 114.17743)。
位置介於尖東與紅磡之間,步行即可連接科學館,適合安排雙館一日遊。
類型與規模
本館為歷史與文化類型,總建築面積約18,500平方米,展廳約7,000平方米。
展廳面積代表展品豐富,短時間參觀需事先挑選重點路線。
現況速訊(present)
常設展正在更新期間,館方以「經典再現—香港故事精華展」與多檔主題展並行,內容不斷電。
建議先看精華展建立基本史觀,再依興趣深入專題展,效率最高。
博物館的歷史沿革與里程碑
我們追溯館史,看到一段從小型美術館到城市級史學場域的演進。1962年,前身在香港大會堂設立為「香港博物美術館」。1975年分拆後,藝術館與博物館各自發展,館務與藏品需求也逐步擴大。
之後數度搬遷—曾暫設尖沙咀星光行與九龍公園。1995年政府確定在尖沙咀漆咸道南興建永久館舍,1998年9月28日於現址正式開放,策展能量由此集中。
「香港故事」的誕生與更新
我們見證常設展的誕生:〈香港故事〉歷經六年籌備、耗資2億港元,於2001年8月揭幕,設有八大展區、逾4,000件展品與多媒體劇場。到2020年止,累計約1,160萬入場人次。
2020年起展覽暫停整體更新,館方以經典再現-香港故事精華展過渡,讓初訪者仍能快速理解主軸。到館時,別忘了留意動向牆與導覽資訊,掌握未來更新時程與路線。
年份 | 事件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1962 | 香港博物美術館設立(大會堂) | 開啟公共展覽與收藏 |
1975 | 分拆為藝術館與博物館 | 專業化分工,藏品擴展 |
1998 | 現址開放(尖沙咀漆咸道南) | 策展能量集中,基礎穩定 |
2001 | 〈香港故事〉常設展揭幕 | 八大展區,成為市民共同記憶 |
建築與設計亮點
抵達館前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有意對話的量體與色塊。設計由建築署委託巴馬丹拿公司承辦,採用E. Verner Johnson的概念稿,外觀色調刻意與旁邊的科學館互補,形成尖東一組視覺標記。
E. Verner Johnson 概念與內部動線
中庭以天窗引入自然光,大堂挑高,是集合與休憩的理想位置。
設計與使用上的幾個重點:
- 外觀講究「對話」——兩館並列成為文化地標的雙子組合。
- 動線自一樓大堂展開,垂直串聯多層展廳,參觀時不易迷失。
- 演講廳與活動室設備齊全,適合學校與親子團體辦活動。
- 入口設有無障礙通道,輪椅與娃娃車能順暢進出。
- 建築攝影建議:開館後一小時內取景,人少且光線柔和。
我們發現,走到館前廣場就能一眼對比兩館的比例與色彩,這種設計語彙讓參觀前的期待感自然被拉高。
香港歷史博物館
我們在這一節釐清機構面貌:博物館成立於1962年3月(前身為香港博物美術館),1998年易名並遷入尖東現址。館舍建設經費約3.9億港元,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營運與管理。
作為公立文化機構,館方同時扮演展覽、教育與研究三重角色。常設展、專題展與教育活動三線並進,既照顧學術深度,也顧及大眾易讀性。
對自由行旅客來說,這裡不只是雨天備案,而是認識城市脈絡的第一課。建議出發前查看官網活動日曆,鎖定當天的講座或工作坊。
若你帶家人或是歷史迷,館內的敘事與互動設計能滿足不同程度的探索需求。我們在後文會介紹分館網絡,幫你把城市中的歷史碎片串成完整記憶。
項目 | 重點說明 | 聯絡資訊 |
---|---|---|
成立時間 | 1962年3月(前身香港博物美術館) | — |
遷址與易名 | 1998年遷入尖東現址並更名 | — |
管理單位 |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(公立營運) | 電話:+852 2724 9042 |
經費 | 建館經費約3.9億港元 | 網站:https://hk.history.museum/ |
常設展「香港故事」的精華脈絡
這裡把四億年的自然史與近代城市變遷,濃縮在可走訪的八個展區裡,敘事清晰又具場景感。
我們建議先用「自然—人—社會—戰爭—回歸」五段式建立導航,再按興趣深入。
常設展佔地約7,000㎡,展出逾4,000件實物與多個立體造景與多媒體劇場。重點影片包括:「香港的自然命脈」(8分鐘)、「李鄭屋漢墓」(4分鐘)、「從貿易到戰爭」(10分鐘)與「香港:通往中國的大門」(11分鐘)。自2020年10月起展覽暫停整體更新,目前以經典再現-香港故事精華展銜接。
沉浸式場景是招牌──老街市有叫賣聲,鄉村屋呈現生活器物,復古電車則還原車廂視窗與座椅。若時間有限,建議鎖定「早年開埠」與「日佔時期」兩區,能最快理解城市轉捩。
展敘更新計畫將延伸至21世紀議題,會加入經濟轉型、基建與社會文化變遷等內容。我們會提醒你關注新展開放訊息,以便再次造訪。
項目 | 內容 | 時長/數量 |
---|---|---|
展區數量 | 八大主題區 | —— |
主要影片 | 自然命脈 / 李鄭屋 / 貿易與戰爭 / 通往中國的大門 | 8 / 4 / 10 / 11 分鐘 |
實物與造景 | 考古出土、生活器物、電車復原等 | 逾4,000件 |
現行展況與必看重點(present)
我們將帶你快速瀏覽目前館內兩大看點,並提供實用順序與時間建議,讓半天參觀更有效率。
經典再現—香港故事精華展
精華展為常設展更新期間的濃縮版,呈現從史前到1997年的主線敘事。
展出約460組實物與210張影像,重點在「線清晰、量精選」,適合第一次來的旅客快速建立歷史脈絡。
建議路線:先走主線展區,再回頭看影片區,能填補時間段落間的敘事空白。
國家安全展覽廳重點導讀
國家安全展覽廳自2024年8月6日開放,面積逾1,100㎡,分為六大區域,從歷史與制度談到科技與航天。
代表展品有天安門廣場升旗紀錄、《開國大典》油畫複製品、國家航天局借出的月球土壤,以及6米高的長征五號B模型。
此外,展廳也展示2019年期間警方裝備與警告旗幟。入場須安檢,建議把背包寄存以提升觀展舒適度。
- 精華展:快速建立大圖像,適合首訪與時間有限者。
- 國家安全展覽廳:體量大、視覺衝擊強,親子可從航天展件切入。
- 時間建議:若偏好制度史,預留40–60分鐘於專廳細讀文本與互動。
展覽 | 重點數據 | 參觀建議 |
---|---|---|
經典再現—香港故事精華展 | 約460組展品;210張影像;史前→1997 | 先看主線展區,再補影片;約60–90分鐘 |
國家安全展覽廳 | 開放日:2024-08-06;面積1,100㎡;6區 | 安檢入場;建議存包;預留40–60分鐘 |
參觀小提醒 | 視覺展件多;部分展品適合親子科普 | 避開開館首尾人潮,留意動線與導覽標示 |
期間限定與熱門專題展
天下一統—陝西秦漢文明展重點
展期:4月16日至7月7日,免費入場。展出逾130套陝西藏品,含11件/組國家一級文物。
重點展品包括首次在港展出的高級軍吏俑、跽姿俑與跪射俑—鎧甲上仍可見紅色彩繪。
觀看建議:開館即入或選擇平日下午,人潮較少。先看三尊秦俑,再退後拍攝「一號銅車馬」複製品以掌握比例。
漢陽陵動物陶俑與香港出土文物
漢陽陵的山羊、狼犬等動物陶俑,首次在境外展出,能幫助理解兩漢的畜牧與禮制。
展內亦展示香港出土的五銖錢與李鄭屋漢墓陶屋模型,可把中原文明與本地考古連結,補足在地視角。
- 若帶孩童,先到教育互動區體驗,再進主廳,能提升專注力與理解。
- 此類熱門展常配合講座與工作坊,建議提前網上報名以免額滿。
項目 | 重點 | 建議時間 |
---|---|---|
主要文物 | 秦俑、銅車馬複製品、漢陽陵陶俑 | 60–90 分鐘 |
本地連結 | 五銖錢、陶屋模型 | 15–30 分鐘 |
互動 | 多媒體與教育互動區 | 15–30 分鐘 |
實用參觀資訊:開放時間、票價與入場規範
我們建議先確認開放時段與假期安排,這樣才能把參觀時間排得既省心又有效率。
開放時間與休館日
週一、週三至週六:10:00–18:00。
週日及公眾假期:10:00–19:00。
票價與優惠
標準票:HK$10。
學生/長者/身心障礙人士:HK$5。
週三:全日免費入場。
- 最省錢的參觀日是星期三—若行程有彈性,非常值得把握。
- 週末與免費日人潮較多,建議開館前到場並先進主線展區。
- 逢週二休館(遇公眾假期除外),安排行程前務必確認日期。
- 開館後前90分鐘人潮最少;傍晚17:00後也較舒適(週日與假日至19:00)。
- 攜帶大型背包可在入口寄存,親子與長者請先確認電梯與無障礙設施位置。
項目 | 資訊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電話 | +852 2724 9042 | 可電話查詢當日開放或閉館異動 |
標準票價 | HK$10 | 學生/長者/殘疾人士HK$5;週三免費 |
特殊閉館 | 農曆年初一、初二;逢週二 | 公眾假期例外或另行公告 |
交通攻略與到館動線
我們把最常用的轉乘與步行路線整理成清單,幫你用最少力氣到達館內,保留更多時間看展。
港鐵與步行建議
尖東站最直覺——從P2出口出站,照指示牌步行約5分鐘即可抵達。若搭東鐵或屯馬線,選紅磡站D1出口,沿暢運道接科學館路,步行約10分鐘,路線筆直好走。
尖沙咀與佐敦步程
- 去程建議:走室外步道,拍照方便;
- 回程備註:遇雨或同行有推車,改走地下連通或商場動線較省力;
- 無障礙提示:尖東與紅磡出口坡度友好,適合輪椅與嬰兒車使用。
車站 | 建議出口 | 步行時間 |
---|---|---|
尖東站 | P2 | 約5分鐘 |
紅磡站 | D1 | 約10分鐘 |
尖沙咀 / 佐敦 | 任一荃灣線出口 | 約15分鐘 |
小提醒:若你首訪香港歷史博物館,記得預留些步行緩衝時間,並把館前廣場當作集合或拍照的地標。
推薦參觀路線與時間規劃
我們把常見需求拆成三種行程,讓你按時間與目標挑選最適合的路線。
兩小時速覽:精華展與重點專題展的高效動線
建議走法:大堂→精華展主線→當期專題展→館店選物。這條路線緊湊,但資訊完整。進場後先沿主線流動,快速抓住八大展區的脈絡,再用影片補缺。
影片策略:優先看「通往中國的大門」與「三年零八個月」)兩支短片,能補足經貿與戰時的關鍵段落。拍照建議集中在首尾展區,中段專心閱讀展板。
半日深度:從建築觀察到多媒體劇場的沉浸體驗
半天行程可以慢些:先在大堂觀察天窗與中庭的設計,再挑2–3支8–11分鐘的多媒體短片進場看。中間留時間逛專題展,感受場景復原與細節說明。
搭配建議:若同日要跑科學館,建議上午參觀歷史博物、下午去科學館,體力分配更友善。
親子友善設計:互動區、教育手冊與工作坊
一樓大堂旁設有教育互動區與活動室,是親子暖身的好點。學齡前以場景觀察為主,學齡後可用任務單引導閱讀。
行程長度 | 重點項目 | 時間建議 |
---|---|---|
2小時速覽 | 主線精華展+當期專題展+快速影片 | 60–120 分鐘 |
半日深度 | 建築觀察+多媒體劇場+專題展細讀 | 3–4 小時 |
親子路線 | 互動區暖身+任務單+工作坊體驗 | 90–150 分鐘 |
延伸探索:五大分館一次看
香港海防博物館、李鄭屋漢墓博物館
香港海防博物館(筲箕灣)適合安排東區海線半日遊—看軍事史也能賞海灣景致。
李鄭屋漢墓博物館(深水埗)把兩漢考古拉到街區尺度,和主館的出土文物形成前後呼應。
羅屋民俗館、孫中山紀念館、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
- 羅屋民俗館(柴灣)呈現客家民居實景,是理解社會史的好入口。
- 孫中山紀念館(中環)置於歷史街區,適合和咖啡散步合併行程。
-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(鰂魚涌)具海事與工業遺產價值,吸引機械與船舶迷。
交通以港鐵與巴士可達。我們的小建議是:依興趣分段走,不必一次跑完;並事前查各館開放時間,以免遇到週二休館而撲空。
周邊順遊:科學館與尖東文化散步
把一天排成「白天學習、夜晚散步」的節奏,能讓文化行程更圓滿。
雙館共遊路線:上午先逛香港歷史博物 館,午後步行幾分鐘到香港科學館,兩館內容互補。若帶小孩,建議把互動展放在下午,讓他們在科學館消耗精力。
尖東散策建議
日落後沿尖東海濱長廊看維港,或搭天星小輪賞夜景,是經典收尾。晚餐可選尖東或佐敦的粵式小館,飯後步行到廟街夜市,享受在地小吃與熱鬧氛圍。
- 行程節奏:早博物館 → 午科學館 → 傍晚海濱 → 夜市或天星小輪。
- 拍照建議:白天在館前廣場取建築照,夜晚在海濱拍港景。
- 省時技巧:回程搭天星小輪至中環或尖沙咀,快速且風景佳。
時段 | 建議行程 | 停留時間 |
---|---|---|
上午 | 歷史展覽主線 | 60–90 分鐘 |
下午 | 科學館互動展 | 90–120 分鐘 |
晚上 | 海濱散步/天星小輪/廟街夜市 | 60–120 分鐘 |
給台灣旅客的貼心建議
若你只有短天數在港,我們建議把主館排在平日上午,這樣能避開大型旅遊團與週三的免費人潮。若行程只能在週三,務必開館即入,才能搶得清靜的觀展時間。
最佳參觀時段與避開人潮的小技巧
行前小準備:開館前15分鐘到門口排隊,入場後直奔重點展區,拍攝空景或細讀展牌的成功率最高。
颱風或豪雨時,博物館是穩妥的室內選擇,但請先查看交通與館方公告,避免因停班停課而遇到臨時閉館或交通中斷。
語言與導覽資源:粵語/普通話/英語多媒體
展區內的多媒體影片提供粵語、普通話與英語旁白輪播,台灣旅客可以輕鬆切換語言理解內容。
另外,我們建議下載或索取館方的教育手冊,按章節核對重點,走完一圈會更有結構,也方便回顧與拍照記錄。
項目 | 建議做法 | 理由 |
---|---|---|
平日上午 | 優先安排參觀 | 避開團體與週三人潮,觀展品質佳 |
開館前15分鐘 | 在門口等待並直奔主線 | 拍空景、減少排隊時間 |
語言支援 | 影片切換粵/普/英;索取手冊 | 理解順暢、參觀更有條理 |
結論
我們相信這座博物館不只是收藏器物的場所,更是連結城市故事與個人記憶的起點。當你走出展廳,展品會在日常裡以新的方式被想起。
無論是第一次到館或多年後重返,精華展與專題都能提供多層次的切入角度。把參觀當成一場城市對話——從建築細節到展廳敘事,處處有發現。
以我們提供的動線與時間規劃,你能在2小時、半天或整天內,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旅行。下一步,不妨把分館與尖東的文化散步加入你的行程,讓記憶更立體、旅程更完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