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香港動植物公園散步帶你從中環的喧囂走入一片安靜綠洲。我們以「慢遊」為核心,步伐放慢,就能看到英式庭園、噴水池和溫室等多層次景觀。
公園位於中環雅賓利道,早期以植物為主,1975年更名為「香港動植物公園」。免門票、每日上午6:00至19:00開放,適合晨間或黃昏散步。
我們會用一步一景的方式,拆解園內路線、拍照視角與親子友善提示,讓你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。從園中涼亭到平台花園,每一站都安排休息與補給建議。
接下來的章節會帶你認識必看景點與歷史脈絡,並提供光線與避人潮的小技巧,讓每次散步都變成一場有溫度的自然療癒。
實用資訊:電話 (852) 2530-0154;官網可查最新開放與活動。
為何選擇「兵頭花園」:免費、近中環、英式庭園與小型動物園的完美結合
這處被稱作「兵頭花園」的綠地,既靠近中環商業心臟,也藏著豐富的園藝與動物收藏。
歷史淵源:公園始建於1860年代,1871年完成;早期以蒐集與研究本地植物為主,當時稱為「植物公園」。自1876年起開始飼養雀鳥與哺乳類,1975年正式更名為香港 植物 公園現今名稱。
我們喜歡它的原因很直接:免費且步行可達,短時間就能從城市喧囂切換到英式花園的儀式感。噴水 平台 花園是視覺核心,溫室與鳥舍則提供近距離觀察美洲 紅鸛等鳥類的機會。
如果你帶小孩或想看動物,紅頰 黑猿常在清晨或黃昏較活躍。走在古蹟徑時,能感受園區從科研到城市綠洲的定位演變—這就是我們來訪的主要魅力。
香港動植物公園|開放時間、門票與園區基本資訊(present)
我們在此整理最實用的現場資訊,讓你出發前一目了然。地址:香港中環雅賓利道。開放時間:每日06:00–19:00。門票:免門票,適合早晨或傍晚多次造訪。
公園佔地約5.6公頃,雅賓利道將園區貫穿為東、西兩部分。東面保留較多植物公園風貌──溫室、鳥舍與噴水平台;西面則以哺乳類與爬行類展示為主,兩區透過行人隧道相連,動線方便。
- 園內約有40個籠舍,約154隻雀鳥、77頭哺乳類、20頭爬行動物(依官網資料)。
- 注意公告:自2025年5月12日起,爬行動物區暫停開放,但其他展覽與教育中心照常營運。
- 建議時段:06:00–10:00光線佳、動物較活躍;若需無障礙或推車路線,請在入口索取地圖。
如何抵達公園內:交通方式與步行動線建議
從市區出發到這座綠地,其實比想像中簡單。我們會先決定是想把體力留給散步,還是把腳程當作行程的一部分,再選交通工具。
港鐵:建議從金鐘站B出口或中環站D2出口出站,沿坡道緩步上行。路線指示清楚,坡度平緩,很適合把散步當成暖身。
巴士與小巴選擇
若想省力,可乘坐12、12A、13等直達巴士。小巴1A、22、28則方便臨時改變動線,遇到午後驟雨能快速轉移。
配合山頂纜車的順遊法
交通方式 | 優點 | 建議使用情況 |
---|---|---|
港鐵(金鐘B / 中環D2) | 路線清晰、步行時間短、暖身效果佳 | 一般訪客、偏好步行體驗者 |
公共巴士(12/12A/13/23/40/103) | 直達、節省體力、適合炎熱日子 | 攜帶年幼旅伴或大件行李時 |
小巴(1A/22/28) | 彈性高、上下車快速 | 行程突發調整或需快抵達時 |
- 小提醒:初訪者可先從東面舊區起步,再穿過隧道到西面,整體下行較輕鬆。
- 多人同行時建議分工查路線,避免在路口重複等待。
香港動植物公園散步:東西園分區與最佳路線
我們建議把行程分成東、西兩區來走,這樣既能看花又能觀察動物。東面以庭園與鳥舍為主,西面則以哺乳類展示為重心。兩區由一條行人隧道連接,沿途可經過古蹟徑的七個重要節點,像是石柱、紀念牌坊與涼亭,串起園內的時光印記。
東面舊區亮點:先從溫室和鳥舍開始,再走向噴水池的平臺花園。順光時段,平台花園的水面反射很適合取景。兒童遊樂場放在路線附近,親子可以分段休息,家長輪流拍照與看顧。
西面新區要點:穿過隧道後,重點放在觀察哺乳 動物——靈長類互動特別有看頭。由於爬行 動物區暫停開放,我們建議把時間分配給靈長類與小型食肉類的行為觀察。
古蹟徑與拍攝建議:園中七個節點包含入口石柱、英皇佐治六世銅像與通往平台的台階。低速慢行,留意石材與金屬紋理,可創造有時光感的紀錄片風格照片。平台與台階的高低差,適合用廣角或長焦營造層次。
區域 | 主要看點 | 建議路線 |
---|---|---|
東面(舊公園) | 溫室、鳥舍、兒童遊樂場、平台花園 | 溫室→鳥舍→兒童遊樂場→平台花園 |
連接隧道與古蹟徑 | 石柱、牌坊、銅像、涼亭等七個節點 | 慢行經過,分段拍攝與休息 |
西面(新公園) | 哺乳 動物展示(爬行 動物區暫停) | 隧道出→哺乳類觀察→回程或延伸遊覽 |
- 建議由東面進場,先拍花再看動物,形成「景+行為」的完整體驗。
- 園內座椅多,記得定時補水,保持舒適節奏。
不能錯過的自然與動物亮點
如果想把城市喧囂放下,噴水 平台 花園和觀鳥台是我們的首選。噴水平台為公園的視覺核心,清晨逆光能拍到水霧金邊,午後順光則適合人像與花卉特寫。
鳥類觀賞區可見藍雀、白眉歌鴝與美洲 紅鸛。美洲 紅鸛設有無遮擋的觀鳥台,建議帶長焦或手機2x-3x來拍。拍鳥要訣是提前測光、提高快門並連拍追焦。
哺乳 動物亮點包括紅頰 黑猿與婆羅洲猩猩,還有常見嬉水的水 獺。紅頰 黑猿擺盪速度快,建議使用高速快門凍結動作;婆羅洲猩猩適合捕捉眼神交流的靜態畫面。
溫室與季節花訊方面,植物 公園在初夏以繡球最盛,杜鵑與燈籠花輪番登場;木芙蓉在特定 月 份會出現「一日三變」色彩。
教育及展覽中心提供互動遊戲與標本展示,特別適合親子邊玩邊學,也可當作避雨或休息的好去處。整體來說,哺乳與花卉互相映襯,讓這座香港 植物 公園成為城市裡的自然小舞台。
實用貼士:設施、餐飲與周邊串遊
我們整理了便利設施、拍攝技巧和周邊延伸景點,方便你快速上手。以下建議能讓在香港 植物 公園的時間更輕鬆、有章可循。
園內設施與小食亭
園區設有小食亭,供應飲料、冰棒與簡餐,外帶座位多,適合短暫補給。我們習慣在拍完噴水平台後來這裡坐坐,消暑又能補充能量。
籠舍網格拍攝較難,建議鏡頭貼近網面、開大光圈並對焦動物眼睛,網格會自然虛化。若還看見線條,微調側角度可避開反光。
夏季記得防蚊與補水;雨季帶輕便雨具與鏡頭防滴套。若動物休息,等幾分鐘或換角度常有驚喜。
附近景點延伸
步行可到香港公園的仙人掌園,感受多肉植栽的形態美。結束後搭山頂纜車上太平山頂,夜景能為行程加分。
- 把補給安排在小食亭—飲品與冰品選擇多,拍照後最合適。
- 兩人一組分擔裝備:一人帶水與防曬,一人帶相機與備電。
- 看到工作人員作業請禮貌讓道,維持公園的學習與自然氛圍。
結論
每次踏入園內,我們都會被小徑、花色與動物的即刻互動打動。這座位於中環的香港 植物 公園,以英式花園與動物展示交織出多層次的日常療癒。
推薦路線從噴水平台、溫室到哺乳動物區慢行—每一步都能發現不同的時光細節。即便爬行 動物區暫停,園中豊富的鳥類與紅頰黑猿仍值得我們耐心等待。
兵頭 花園像城市的呼吸閥,適合一家大小或獨行者反覆造訪。帶著相機、放慢步調,把每一次來訪當作一次小旅行,讓這個公園在你心裡留下一頁溫柔的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