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帶你快速認識位於鎌倉長谷的這座地標——镰仓大佛,了解它的歷史、現場體驗與實用路線建議。
這尊阿彌陀佛青銅佛像高約11.3公尺、重約121公噸,鑄造可追溯到13世紀。歷經風災、海嘯與地震,1498年後成為露天佛,至今仍是鎌倉的重要精神象徵。
參觀很實際:從東京搭湘南新宿線轉江之島電鐵到長谷站,步行約7分鐘可達。高德院門票約300日圓,胎內參觀另收20日圓,建議預留約30分鐘。
我們會提醒你注意人潮高峰(繡球花季與連假)、寺內的仁王門與觀月堂,以及寺方提供的無障礙動線。以親切的角度陪你走一趟,有備而來,才能看見更細緻的文化面向。
鎌倉大佛概覽與必看亮點
站在廣場中央,11.3公尺的佛身立刻改變你的視角——這是一次視覺與心緒的雙重體驗。我們先用數據名片說明:高德院的阿彌陀佛高約11.3公尺、重約121公噸,鑄於13世紀,是日本第二高的青銅佛。
這座佛像原先供奉於殿內,因幾個世紀的風災與地震而露天化,從此與自然共存。胎內參觀(另收20日圓)是我們推薦的體驗,可以近距離看白毫與耳洞的工法細節。
右側那雙長約1.8公尺的草鞋始於1951年,由孩童編織,每三年更換一次,象徵讓佛陀行走護佑日本。別忘了抬頭觀察仁王門兩側的威武天王,以及佛後的觀月堂帶來的時空故事。
快速比較
項目 | 數值 / 說明 | 旅遊小提醒 |
---|---|---|
高度 | 11.3 公尺 | 廣場中拍全身照最合適 |
重量 | 約121 公噸 | 近距離可看鉚接與綠鏽紋理 |
鑄造年代 | 13世紀 | 歷史感十足,請放慢腳步閱讀細節 |
胎內參觀 | 20 日圓 | 人少時更能靜心聽外界的風聲 |
歷史脈絡與文化意義:從13世紀到今日的信仰座標
年代與作者:跨文化技藝的匯流
這座大佛鑄於13世紀,比例與面相明顯受中國宋代造像影響,呈現東亞交流的美學痕跡。
作者不詳並非研究的終點;從鉚接、表面處理與比例可以推測外來工法的影響,學界因此推測作者群可能來自多方匠師合作。
自然災害的記憶:颱風、海嘯與地震的足跡
14至15世紀,多次台風與海嘯侵襲,並伴隨地震,使得原本的殿堂屢遭毀損。1498年後,大佛改為露天供奉,成為新景觀與新祈願場域。
淨土宗視角:平等與慰藉的城市符號
高德院隸屬淨土宗,其教義強調人人可得度。面對災難與遷徙,這尊大佛成為鎌倉古都包容與安定的象徵。
項目 | 關鍵年代 | 文化意義 |
---|---|---|
鑄造 | 13世紀 | 跨區域造像風格融合 |
破壞與重建 | 14–15世紀 | 颱風、海嘯與地震導致殿堂多次重建 |
露天化 | 1498年以後 | 信仰從室內走向開放,成為城市景觀 |
參拜與旅遊攻略:路線、門票、時間與周邊行程
如何前往與步行時間
最省心的路線是從新宿搭湘南新宿線到鎌倉站,再轉江之島電鐵到長谷站。若從東京站出發,可搭JR橫須賀線直達鎌倉。
長谷站出站後沿指標步行約7分鐘即可抵達高德院,沿途有小店和冰淇淋店可作短暫休息。
參拜時間與票價一覽
項目 | 時間 / 費用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開放時間 | 4–9月 08:00–17:30;10–3月 08:00–17:00 | 最晚入場於閉園前15分鐘 |
高德院門票 | 約300日圓 | 現金較方便 |
胎內參觀 | 20日圓 | 近距離看佛像細節,值得一試 |
無障礙與停留建議
院內動線清楚且提供無障礙路徑,推車與長輩皆能較舒適參觀。
一般建議停留約30分鐘;若要拍照、排胎內參觀或走訪仁王門與觀月堂,請預留45–60分鐘。
最佳季節、穿著與周邊延伸
6月梅雨季的藍紫繡球最迷人,春秋氣候宜人,冬天空氣清晰極適合拍攝青銅質感。
穿著建議:春薄夾克、夏輕便短袖、秋薄外套、冬季厚外套與毛衣。別忘帶小折傘以備梅雨不時之需。
- 周邊推薦:長谷寺、明月院、鶴岡八幡宮與江之電沿線的海景點,是串遊的好選擇。
結論
走過高德院廣場,你會發現這座歷史性地標不只是觀光景點,更像一段可以用腳步讀懂的城市記憶。這尊佛像以雄渾比例與露天歷史,向每位訪客訴說鎌倉的堅韌與溫柔。
我們把交通、票價與無障礙資訊整理好,讓你把到訪門檻降到最低。拍照與胎內參觀的時段建議,都可讓快門成為有故事的紀錄。
以高德院為起點,串聯長谷寺、明月院、鶴岡八幡宮與江之電沿線,是一日或半日行程的好規劃。走慢一點,把細節收進眼底,才會帶回真正的感動。
我們相信旅行要好看也要好用—實用資訊讓你少走彎路,溫度與故事讓你走得更有感。期待下次在鎌倉的風裡與你再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