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帶你從中環走到赤柱,認識一棟從英軍營房到文化地標的百年建物。這裡的建材在1980年代拆卸後被逐一編碼收藏,1998年於赤柱重組再生,故事跨越城市與時間。
建造於1846年,外觀揉合仿希臘的圓形石柱與中式瓦頂,看得見中西合璧的視覺張力。戰時曾被日軍徵用為憲兵總部,戰後又轉為政府辦公用途,1963年曾舉行法會平息傳聞。
接下來的文章會說明活化再利用的難題──拆卸保存、零件替補與地點轉換的歷史連結爭議。也會提供實用路線與拍照提示,讓你在赤柱一帶把碼頭、石柱與旗桿等歷史元素串成一段好玩的文化散步。
跟我們一起走一圈——了解時間軸、看見立面細節,並掌握最佳拍照時刻與人潮空檔,讓這段城市記憶成為你旅程中最溫暖的註腳。
從中環到赤柱:美利樓的歷史脈絡與建築特色
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十九世紀,說明這座建築如何從英軍駐地逐步演變為現今的文化地標。1846年它作為英軍的兵房落成,名稱源自殖民時期的官員譯名,功能明確且具軍事規格。
戰時被日軍徵用為憲兵總部,並傳出囚室與刑場的說法,口述估計有數千人命喪此地。戰後改作政府辦公,靈異傳聞促成1963年由公費邀請56位高僧,於兩處壇場誦經、放焰口與灑法水,逐步化解眾人疑慮。
1980年代拆卸時,技術團隊將逾3,000件構件編碼收藏;1998年在赤柱重組時,因原有煙囪遺失而以其他構件替代,這一做法也引起專家對價值與評級的討論。
外觀特色:柱列帶來古典儀式感,屋頂則呈現中式瓦脊——中西合璧的語彙,讓建物在海風中仍具地方性與儀式感。
- 時間定位:1846 年起作為英軍兵房。
- 戰時陰影:憲兵總部與刑場傳聞。
- 保育過程:拆卸編碼、收藏與1998年重組。
美利樓的活化與文化體驗:藝術、社區與城市記憶的交會
在海風和潮聲之間,這座老建物被重新賦予展覽、工作坊與社區對話的角色。三個月的「未 – 信言節 2025: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」把歷史空間變成一個可以觸摸與討論的展場。
展覽亮點涵蓋互動、材料實驗與建築反思。重點作品包括《Hamster Wheel》的身體互動、《Less, Light, Local》以紫菜為材的輕盈想像,以及《Murray, Displacement + Transformation》對遷移與記憶的視覺對話。
體驗建議:我們建議先在外部觀察比例與材質,預留一小時,再進入展場深度參與。別錯過導賞與工作坊——那裡把建築帶回生活語境。
- 走入《Hamster Wheel》感受影像與節奏的身體回應。
- 靠近《Less, Light, Local》體驗材料的嗅覺與觸感。
- 看《Murray…》時留意畫面中的時空疊合。
- 展後沿旗桿、卜公碼頭與同昌大押石柱散步,形成30–45分鐘的文化小徑。
美利樓旅遊實用資訊與到訪建議(台灣讀者適用)
從台灣出發到赤柱,其實比想像中更容易安排──只要把交通與時間先排好,就能把文化散步做得從容又愉快。
如何查詢路線:抵港後開啟運輸署的 香港出行易 網站或 App,輸入「赤柱廣場」或「美利樓」為終點,即可比較巴士、轉乘與車程。若習慣用 Google 地圖,先把景點儲存,抵達時使用「規劃路線」串連卜公碼頭與旗桿,步行段落控制在 10–15 分鐘最舒適。
到訪時段與拍攝建議:上午光線適合拍騎樓與柱列的清晰陰影;午後到黃昏可拍海面與立面的側光。藍調時段(黃昏後 15–30 分鐘)最能捕捉外牆與海景的溫差色溫。展覽旺日多在週末,想安靜觀展請選平日午后或傍晚,建議預留 2–3 小時。
- 出發前一晚再次確認官方開放時間與臨時公告,避免遇到封閉或改道。
- 裝備建議:薄外套、防風防潮相機包、手機廣角或偏光鏡以強化構圖層次。
- 行程搭配:先看展、再沿岸散步到卜公碼頭,最後在海景餐廳用餐,節奏更平衡。
- 預算小技巧:在地圖上加入 2–3 家餐廳備選,以應付人潮與價位變化。
小提醒:我們建議把住宿選在港島線或南區轉乘便利地點,這樣早晚轉乘與回台時間都更彈性。所有路線資訊僅供參考,行前請以運輸署或相關單位最新公告為準。
結論
一座建築的遷移與重組,讓城市記憶得以被重新閱讀。
從中環花園道1號搬到赤柱,這棟歷經戰時陰影、政府法會、拆卸編碼與重組活化的老屋,如今透過展覽與社區活動持續發聲。站在騎樓的陰影與海風之間,我們更能感受那段被縫補的歷史。
若想深度體驗,建議以半日到一日安排:上午看展、午後沿卜公碼頭、旗桿與石柱散步,傍晚在海邊拍攝藍調時刻收隊。出發前請以「香港出行易」與Google地圖確認路線與時刻,抵達後再視光線與人潮調整動線。
美利樓的故事仍在續寫——每位旅人都能帶走屬於自己的城市註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