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東平洲位於香港最東北的離島,擁有層層疊疊的沉積岩與頁岩「千層糕」,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。
我們將帶你用 How-To 的方式環島一圈——約5–7公里,3–4小時可完成。行程含行前規劃、交通船期、動線建議與拍攝重點,讓一天行程既充實又安全。
沿途地標如洲尾角、長沙灣、貓公洞與更樓石,各有獨特取景角度。我們會標出潮汐與光線的關鍵時點,並提供順時針與逆走兩種動線,適合新手和攝影玩家。
注意:島上補給有限、船班稀疏,我們會提示備選班次與安全邊界,幫你把旅程安排得平穩又有溫度。
為何選擇東平洲:三平一奇與世界地質公園的獨特體驗
被海風雕成的層理與色彩,是東平洲最直接的名片。作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,島上以「三平一奇」聞名:平坦的海面、平整的島形、大片平滑的岩面,以及獨特的奇石—層層疊疊的頁岩。
頁岩形成於後白堊紀,薄片狀的岩層裡藏著黃鐵礦、鈣與鎂等礦物,色澤從褐紅、銹黃到墨綠、青紫都有。岩面常見的水波紋,是古海平面留下的微小痕跡,放大看就像時間的指紋。
現場觀察小技巧:用肉眼先辨認岩層方向,再以近距離拍攝水波紋;陰晴變化會讓顏色層次更分明。我們會把抽象名詞化成易懂線索,讓親子或教學團都能邊走邊學。
- 地貌教育價值高,適合實地教學。
- 地勢相對平緩,新手也能安全觀察。
- 從海蝕柱到潮池,提供全天候取景機會。
東坪洲海蝕岩層徒步:行前規劃與關鍵重點
適合人群與難度評估
路線屬於易中度—全長約5–7公里,岩面多為平緩,但局部短坡、碎石與濕滑處需注意。
新手可選擇放慢步調、規劃休息點;攝影玩家請預留拍照時間,並輕量化設備以免負擔過大。
時間配置:3-4小時環島與一天行程差異
完整環島通常需3–4小時,配合船期一天行程相當充足。若加碼日落或觀星,請預留至少45–60分鐘緩衝。
- 早到順光適合北岸拍攝;午後逆光則能強化岩層紋理。
- 潮汐影響通行與取景,務必查潮汐表再出發。
- 帶長者或小朋友時,可只走北岸平緩段,保留體力到重點地標。
如何抵達與船期重點:馬料水碼頭出發的實操指南
翠華船務班次與航程
常見班次:週六 9:00、15:30;週日及公眾假期 9:00。回程多為 17:15。航程約 1.5 小時至1小時40分鐘,容易暈船者請預先準備暈船藥與防風衣物。
購票、排隊與滿座風險管理
- 假日人流旺,建議至少提前30–45分鐘抵達碼頭排隊購票。
- 遇滿座或人多時,分組排隊、先上洗手間、準備好電子支付可節省時間。
- 船公司會視人流彈性加班(例如曾有 16:25 回航),但不保證,仍以準時候船為要。
回程與備選方案提示
返程高峰約下午3點後開始,建議提早回到碼頭候船或先補給再排隊。
若誤船或天候突變,可在島上原路返回郊遊徑等待加班船,或依當日公告調整行程。來自深圳的朋友可經福田口岸過關後打車前往碼頭,務必預留通關時間。
經典環島動線總覽:由碼頭出發的3-4小時How-To路線
推薦順時針線路線步驟
順時針建議:東平洲碼頭上岸後直走北岸,先到洲尾角的大岩平台,再經長沙灣沿西行至斬頸洲,走林間小徑到龍落水,最後切向東南抵更樓石,繞過亞媽灣返回碼頭。
逆走線與追光安排
逆走線特別適合追光拍攝—清晨可先上更樓石觀日出;黃昏則在斬頸洲的天然走廊等待金色側光。若人流旺,逆走能避免部分擁擠點。
時間分段與拍照停留建議
- 碼頭→洲尾角:40–50分鐘(含長沙灣短暫微距拍攝)
- 斬頸洲:20–30分鐘,作為主要打卡點
- 龍落水:20–30分鐘,視潮位可延長約15分鐘
- 更樓石:25–35分鐘,日出位置優先拍攝
- 亞媽灣→碼頭:30–40分鐘,回程預留45–60分鐘緩衝
小提醒:若潮位偏高,改走郊遊徑繞行並刪減1–2個停留點;團隊出行建議把長停留集中於斬頸洲與更樓石,其餘地點走拍為主。若體力有限,北岸往返即可飽覽多數景致。
精華地標導覽:更樓石、龍落水、斬頸洲、一網打盡
更樓石:海蝕柱賞景與日出觀測位
更樓石位於東南端,雙柱高約7–8米,是清晨看日出的熱門點。廣角能收下海平面與潮池倒影,拍人像時留白給海天線條。
建議提早30–40分鐘就位,帶頭燈與防風衣,並注意三腳架穩定。
龍落水:白龍入海的岩層線條與潮位觀察
龍落水是一段長逾百米的白灰色岩脊。退潮時可下到岩下,否則請走龍背。偏光鏡能減少反光,讓紋理更清楚。
斬頸洲:天然走廊通南北的打卡視角
低潮時斬頸洲露出天然走廊,側光能強化峭壁層理。拍攝人景時務必預留安全距離,別站在狹窄通道中間。
難過水:潮漲繞行與安全通過要點
難過水位置在更樓石右方,潮高時切勿硬闖。改走後山郊遊徑或攀扶岩石繞行,穿止滑鞋與手套可提高安全。
- 所有海蝕平台可能濕滑,遵守不濕鞋原則。
- 遇大浪或強風,立即撤離低位岩面,避免背對海面拍照。
- 微距觀察潮池生物時只看不採,尊重環境與其他遊客動線。
北岸與海灣美景:洲尾角、長沙灣與大塘灣
洲尾角的遠望與拍攝重點
洲尾角是北端的巨大岩平台,可遠眺大鵬灣、鹽田與梧桐山。視野寬闊,建議取類似三分法的構圖,留白給海天線條。
長沙灣與大塘灣的觀察禮儀
長沙灣沙幼水清,沿沙灘約30分鐘可抵洲尾角。碼頭附近水質透明,常見珊瑚與小魚。
只觀不觸—請勿踩踏珊瑚或翻動石塊,穿包覆性防滑鞋並遠離礁邊。
- 夏季北岸海風較涼,可作為調整步速的休息段。
- 微距拍攝濕沙波紋與貝殼,可增加畫面細節。
- 帶小朋友時請特別看管,避免靠近潮湧處。
地點 | 特色 | 建議停留 |
---|---|---|
洲尾角 | 巨大岩平台、遠眺深圳群山 | 20–30 分鐘(取景與休息) |
長沙灣 | 沙幼水清、低角拍岸線佳 | 15–30 分鐘(微距與沙灘散步) |
大塘灣 | 近岸珊瑚與小魚可見 | 10–20 分鐘(觀察為主,勿觸碰) |
洞穴與奇岩小景:貓公洞、阿媽灣與棋盤岩理
在更樓石周邊有幾處迷人的小景值得停下來細看。貓公洞與阿媽灣各自呈現不同尺度的岩面細節,從洞口的框景到潮池的幾何倒影,都是拍照與觀察層理的好位置。
貓公洞入洞安全與構圖提示
貓公洞位於崖側,入口狹窄,需從石縫爬入。我們建議兩人一組互相看顧,穿止滑鞋與手套,並減少大背包或外掛裝備以免卡住。
- 分批進出以免擁擠造成滑倒風險。
- 拍攝時可用洞口做前景框景,讓海面或遠處岩層成為主題。
- 帶小朋友者建議在外側安全位置觀察與拍照。
阿媽灣頁岩紋理與疊層石辨識
阿媽灣岩面上常見清晰的岩層紋理,是辨識層理面與節理的理想場域。微距鏡頭能凸顯「千層糕」的層厚與水波紋。
- 偏光鏡能減少濕面反光,讓紋理更鮮明。
- 退潮時的潮池可拍倒影與幾何線條,構圖時預留留白便於後製裁切。
- 請勿以粉筆或硬物在岩面做記號,尊重地貌原真。
裝備與安全清單:離島徒步的How-To準備
必備與穿著要點
飲水至少2公升/人,夏季或長時間拍攝建議2.5–3公升,並備電解質補給。
服裝以透氣快乾為主,戴帽子、太陽眼鏡與防曬霜,並穿止滑的越野或涉水鞋。
天氣與季節風險應對
夏季高溫、島上樹蔭少,建議提早出發並在中午時段於士多或林蔭休息。
備一件輕量防風雨衣與頭燈,突變天候或延誤時能應急。
潮汐與濕滑通過守則
出發前查潮汐表,把需要靠近海蝕平台的點(如難過水、龍落水下方)安排在退潮窗口。
通過窄位時一次一人,保持三點不動原則;遇大浪或風急就地撤退,改走郊遊徑。
物品 | 用途 | 建議數量/註記 |
---|---|---|
飲水+電解質 | 預防脫水、補充體力 | 2–3 公升/人(夏季偏上限) |
防滑鞋 | 濕岩面抓地、保護腳踝 | 越野或涉水鞋,鞋底止滑高 |
急救包+手機防水袋 | 處理擦傷、保護電子設備 | 基本包(紗布、消毒、膠帶);防水袋確保通訊 |
最佳季節與時段:日出、黃昏與觀星的取景策略
選對季節和時間,能讓照片的質感與行程效率都提升。我們偏好春季與秋季—光線穩定,氣溫舒適,適合長時間拍攝與行走。
日出請卡位在更樓石,利用退潮時的潮池倒影強化構圖。黃昏則往斬頸洲或龍落水方向取景,側逆光能凸顯岩層層理與海面金邊。
- 夜間觀星避滿月,帶穩固三腳架與紅光頭燈,減少對同伴干擾。
- 雲量多或大風時,改以微距或短快門拍浪花細節,降低長曝光風險。
- 若想同日追日出與日落,務必評估船期與留宿,避免體力透支。
時段 | 推薦重點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清晨(日出) | 潮池倒影、柔和側光 | 提早卡位、查潮汐表 |
黃昏(日落) | 斜光強化紋理、金邊海面 | 留意回程船班與退潮 |
夜間(觀星) | 長時間曝光與銀河構圖 | 避開滿月、標記路線以利返程 |
攝影與打卡攻略:從空拍到微距的畫面指南
頁岩紋理與微距取景
頁岩層厚數毫米、色帶豐富——以斜向光拍微距,能讓層理陰影更立體。
器材小技巧:偏光鏡可去反光,短微距鏡頭抓水波痕理想。
更樓石日出與潮池構圖
用潮池作前景,引導線帶入日出主體。高、低機位各拍一套,增加後製選擇。
記得留足安全距離,別在潮位回升時長時間停留。
斬頸洲走廊的人景與空拍建議
走廊構圖放一人當比例尺,畫面即刻有故事感。空拍則能呈現平台幾何與海岸曲線,但務必遵守法規並避開強風與遊客集中區。
- 打卡清單:洲尾角平台、斬頸洲走廊、龍落水龍脊、更樓石日出。
- 技術組合:偏光鏡+ND 可同時處理反光與長曝需求。
- 保育與安全:勿踩潮池生物,不跨越濕滑邊緣。
飲食與補給:島上士多、美食與用餐時機
早午餐時段的安排,往往決定你整天行程的舒適度與拍攝效率。島上雖有士多,但供應有限,建議抵島後先確認營業狀況與存貨,再決定午餐時間。
新昌士多、坪洲士多位置與熱門餐點
新昌士多與坪洲士多都提供簡餐、三文治、即食麵與飲品,適合快速補水與補能量。假日時段熱門餐點常提早售罄,請以現場實際供應為準。
小提醒:若天氣炎熱,分次少量進食比一次吃得飽更能維持體力。
回程前補給與排隊策略:避免誤船
下午3點左右,碼頭附近常見人潮開始排隊;船公司有時會臨時加開班次,但不保證。
- 抵島後先評估士多營業與人流,再決定午餐避開尖峰。
- 回程前在接近碼頭路段完成最後補給,減少排隊時口渴或低血糖風險。
- 排隊策略:一人排隊、一人準備或收拾裝備,輪替上餐與看管器材。
- 若有食物過敏,務必自備藥品並事先提醒士多店員。
- 淡季或壞天氣時,部分店鋪可能休息,請自備基本乾糧。
項目 | 建議做法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抵島檢查 | 先確認士多是否開門與可供應餐點 | 立即補水為優先 |
用餐時機 | 避開正午與下午3點前後人潮高峰 | 分次少量進食,避免不適 |
排隊與回程 | 一人排隊、一人收整或購物;保持彈性但不離隊 | 遇加開班次保持冷靜,不盲目奔走 |
環保守則:請自行帶走垃圾,尊重島上經營與環境;咖啡因與含糖飲料請適量,長途步行時以水與電解質為主。
環境保育與在地規範:海岸公園的守則與禮儀
東平洲的海岸不只是風景,也是需要我們守護的公共資源。島上潮池、海蝕平台與珊瑚群體都很脆弱,簡單的行為就可能改變生態。
不採集、不觸碰、減廢行動
我們倡議 「不採、不觸、不翻石」 三原則。請勿帶走珊瑚或活體生物,也不要以粉筆或刻畫在岩面留下痕跡。
- 自備水壺、餐具與垃圾袋,所有垃圾帶走,不留痕跡。
- 集體活動控制音量,尊重野生動物與其他遊客。
- 如需用火,務必遵守指定規範,不在非指定處生火或留炭灰。
行走岩面與潮池的低影響行為
行走時沿既有路徑,避免另闢捷徑破壞植被或造成侵蝕。觀察潮池請站在邊緣拍照,不踩踏、不戲水、不放置道具。
情境 | 建議做法 | 原因 |
---|---|---|
潮池觀察 | 一人一處、邊緣觀看 | 保護生物行為與棲地完整 |
拍攝/空拍 | 避免追逐或驚擾動物 | 減少壓力並符合法規精神 |
親子同行 | 以觀察替代觸摸,教導尊重 | 從小建立保育習慣 |
小結:把保育融入旅程,是對地質公園與海洋的最好回饋。每個人的小心行為,能讓這片海域長久清澈、生命豐富。
親子與新手建議:易走段落與縮短版動線
對於帶小朋友或初次上島的朋友,我們建議從北岸的長沙灣出發,走到洲尾角再原路返回。這段路平緩、景色佳,來回約2–2.5 小時,適合慢步與多次休息。
中午或正午移動時優先走林間小徑,能避開強烈日曬並節省體力。若想多拍攝,可在貓公洞外側安全位置停留拍照,但不建議帶孩子進洞探索。
- 裝備要點:止滑鞋、遮帽與充足補水;推車不建議,路面多岩與階梯。
- 每30–40分鐘安排補水與伸展,維持穩定步速。
- 拍照以安全區域為主,用人景比例照替代冒險取景。
- 返程前預留至少40分鐘回碼頭排隊,並隨時注意船期變動。
若天候突變,立即縮短行程或在士多休息等待。整趟旅程以安全第一、體驗優先為原則,讓孩子在觀察岩層與水波紋中學習,也讓家長保有安心的節奏。
延伸體驗:浮潛、露營觀星與在地人文
想把行程升級成多日小旅行?浮潛、夜宿與在地交流能把一天的景色延展成完整記憶。我們建議把這些活動當作選項,而非行程主軸,這樣能更靈活應對天氣與潮汐變化。
浮潛區域與能見度期望
以灣內透明度佳的淺水區為主。靠近礁石時請穿防磨衣與手套,並以結伴下水提高安全性。
能見度會受天候與潮汐影響—把浮潛當作附加體驗,期待值以「可能驚喜」為宜。
觀星與清晨行程安排
露營前確認是否允許夜宿與指定區域,夜間控光並維持低噪。觀星請查月相、避開滿月;清晨以更樓石日出為主軸,提早卡位能換到最好光線。
舊村落與小店互動小撇步
走訪舊村與士多時,以友善態度交流,支持在地小店。以物易物或借用工具前,先徵詢同意;切勿闖入私人土地,拍攝住屋也要先取得允許。
體驗 | 建議重點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浮潛 | 灣內淺水、結伴、穿防磨衣 | 能見度不保證,視天候而定 |
露營觀星 | 查法規、控光、抗風裝備 | 帳篷固定與保暖為重中之重 |
在地互動 | 友善詢問、尊重界線、支持小店 | 遇缺水停電要保有彈性 |
常見錯誤與避坑清單:船期、補水與迷路風險
遊島時最常遇到的不是惡劣天氣,而是小細節造成的大麻煩。提前把關船期、潮汐與補給,能讓我們從容不迫地完成約3–4小時的環島行程。
只此一班的時間陷阱與誤船代價
最大陷阱是錯估返程班次——常見回程為 17:15,偶有16:25或加班。請以最晚班次往前推,並預留至少 60 分鐘緩衝 到達碼頭。
過度打卡延誤路程與逆光拍攝失誤
過度停留會把原本3–4小時的路線變成趕船賽跑。建議為每個主景設定停留上限,並把人像與逆光拍攝改用側光或讓人遮光,避免剪影不成形。
- 出發前及行程中各查一次潮汐表,避免窄位無法通行。
- 高溫季帶足水與電解質,避免抽筋與頭暈。
- 裝備輕量化:相機 2 鏡頭+小腳架即可,減少拖慢步速。
- 堅持「不濕鞋」原則,遠離浪口並留意濕滑警示。
- 事前訂好集合地標與時間,備行動電源以應對耗電。
問題 | 建議做法 | 關鍵時刻/數值 |
---|---|---|
誤判船期 | 以最晚班次往前推,預留 60 分鐘緩衝 | 回程常見 17:15(備註:假日排隊高峰 15:00 以後) |
補水不足 | 每人帶 2–3 公升水+電解質補給 | 夏季偏上限(2.5–3 公升) |
走散或迷路 | 設定集合地標,分段報到或用地圖共享 | 每段行程結束前 10 分鐘提醒集合 |
一日行程樣本:從大學站到返回市區的時間表
行程範例幫你把時間、船班與拍攝點排成一條可執行的路線,讓一天不慌不忙。我們把早班與下午班兩種常見情境拆成清楚節點,方便按船期與潮汐調整。
早班船版本:環島+午餐+下午回程
- 07:45 在大學站集合→08:10 抵馬料水碼頭排隊。
- 09:00 船開出→約10:35 抵島並於10:45 從北岸出發。
- 11:30 到洲尾角;12:00 抵斬頸洲,午餐與拍攝至12:40。
- 13:10 龍落水→13:45 更樓石→14:25 亞媽灣→15:15 回碼頭補給。
- 15:30 開始排隊候船,常見回程為16:25 或 17:15;18:00–19:00 抵馬料水返回市區。
下午班抵島版本:黃昏攝影+夜觀星空(視船期)
週六常見 15:30 下午班:14:30 到碼頭排隊,15:30 出發,約17:10 抵島。
17:30 可在斬頸洲捕捉黃昏光線;18:00–19:30 在龍落水拍藍調或安排露營觀星。
共通原則:每段行程留緩衝,以碼頭排隊時間為硬限制;餐食以輕便高能量為主,遇高潮則改走郊遊徑。
結論
結束行程前,請深呼吸一次,把海風、岩層與那段步伐一起保存在心裡。,
東平洲以獨特的頁岩與海蝕地貌構成迷人景觀,3–4 小時就能走訪更樓石、斬頸洲與龍落水等經典點。
交通以馬料水碼頭搭船為主,航程約1–1.5小時,回程常見17:15班次——把船期當作節拍,能讓你安心慢拍慢走。
安全與保育是底線:以低影響行為行走、把垃圾帶走,讓下一次到訪仍是原本的模樣。
不論是新手或攝影玩家,依照本文的How‑To清單拼出你的版本。帶走照片與感動,也把美好留給下一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