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帶您快速掌握重點 — 香港大球場坐落於香港島灣仔掃桿埔東院道55號,於1955年12月3日啟用,1994年重建後增至約40,000座。場館同時是香港 足球與欖球代表隊的重要主場,承辦過亞洲盃、東亞運與知名的國際賽事。
除了賽事脈絡,我們也會用故事串起場館前世今生,說明它如何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。文中會標示國際級比賽的實戰建議,並提醒您注意氣候、草皮與安全規範等細節。
準備好一起出發了嗎?我們在接下來的章節,把路線、票務與觀賽小撇步一一拆解,讓您第一次到場就到位。
香港大球場總覽:位置、容量與場館定位
地址與座標
場館位於灣仔區掃桿埔東院道55號,坐標為 22.273016°N, 114.188705°E。從銅鑼灣步行可達,周邊可串聯購物與維多利亞公園散步,是一個交通與觀光兼具的地點。
容量與構造演進
原場於1955 年 12月3日啟用,早期為綜合型場地含田徑跑道。1994 年3月重建後,座位從 28,000 升至 40,000,跑道被移除,視線與動線明顯改善。承建由香港寶嘉負責,重建設計由 Populous 規劃。
- 觀賽焦點:東西兩翼拱頂提升遮蔽與聲場,但四面並非全覆蓋,選位需考慮天候。
- 配套:場內有 50 間包廂與多個餐飲點,熱門賽事建議提早入場以免排隊。
項目 | 重開前 | 重建後 (1994 年) |
---|---|---|
座位數 | 28,000 | 40,000 |
場地類型 | 綜合(含田徑跑道) | 專業球場(足球與欖球) |
設計 / 承建 | 原有市政設計 | 設計:Populous;承建:香港寶嘉 |
香港大球:歷史沿革與重要里程碑
歷史常在特定日子被觸發——1955 年 12 的 12 月 3 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啟用,當時名為「政府大球場」,可容納 28,000 人,並設有 450 米田徑跑道。
1978 年東看台加蓋,觀眾感受改變。到 1991 年,香港賽馬會資助逾 10 億港元啟動重建工程,並在 1994 年 3 月重開。
- 場館從學界運動會到賀歲盃,成為城市共同記憶。
- 七○至八○年代的滿座風潮,見證香港 足球 的熱情與文化。
- 遇到紀念賽時,常能看到珍貴影像和老票根。
年代 | 里程碑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1955 年 12 月 3 日 | 啟用(政府大球場) | 28,000 座、450m 跑道,成為主要運動場地 |
1978 年 | 東看台加蓋 | 觀眾遮蔽與席位改良 |
1994 年 3 月 | 重開(現代化改造) | 擴至 40,000 座、移除跑道、影音與包廂升級 |
場館設計與設施亮點
拱頂覆蓋與視野
東西看台採用半透光拱頂,這設計自 1994 年 3 月重開後成為標誌性外觀。半透材質能擋雨並減少直射眩光,午後與夜賽的視覺更穩定。
下層座位靠邊線能感受臨場衝擊;高層中線則有更完整的戰術視角。選位時請依個人偏好決定。
草地系統與維護
天然草皮面積約 110m×70m,外圈整體場地約 130m×75m。場地在 2015 年重鋪後,維護制度明確,滾動與反彈更貼近國際賽要求。
雨季仍可能影響高密度賽程,因此比賽與場館會保留替代方案以維持賽事品質。
座席、包廂與無障礙設施
主層與高層座位分布清楚,場內有 50 間行政包廂,適合企業或家庭包場。包廂提供獨立出入口與餐飲服務,建議提前預訂。
無障礙座位在主要動線均有配置;同行者可先向場館詢問電梯與入場動線,確保流暢接駁。
影音設備與配套服務
場內增設彩色大螢幕與清晰記分板,即便角度偏外側的座位也能掌握賽況。餐飲以啤酒與炸物為主,熱門活動日排隊常見,建議提早到場或先用餐。
- 特色:半透光拱頂有利遮蔽與光控。
- 草皮:2015 年重鋪並有長期養護計畫。
- 包廂:50 間,需事先預訂。
- 影音:大型螢幕與高解析記分板。
項目 | 規格 / 特點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草皮面積 | 110m × 70m | 2015 年重鋪,國際賽認可彈性 |
外圈場地 | 130m × 75m | 含邊線與技術區 |
包廂數量 | 50 間 | 獨立出入口與餐飲 |
小提醒:若您來看香港 足球 或追尋巴克 萊賽事風潮,提早選位與注意場地公告,能讓觀賽體驗更順利。
經典賽事圖譜:亞洲盃、東亞運與英超來訪
1956 年亞洲盃決賽周
1956 年的亞洲盃決賽周在此舉行,象徵亞洲足球的起步與本地場地的洲際連結。那時的循環賽制讓每場都充滿戲劇性,吸引當地球迷踴躍到場。
2009 年東亞運雙主場任務
2009 年東亞運期間,場地同時承辦足球與七人欖球,展現高度調度能力。賽期中交通與商圈人流會顯著上升,建議提早安排住宿與交通。
巴克萊亞洲錦標賽:2007、2011、2013 的英超風潮
從2007 年起,巴克萊亞洲錦標賽把英超人氣帶到灣仔。2011 年 巴克、2013 年 巴克等場次,讓本地球迷近距離看到國際強隊,場內氛圍宛如節慶。
- 看點:1956 年的歷史意義與現代英超表演的吸引力。
- 實用:國際賽期請提早到場卡位,中場通道兩側拍照視角佳。
- 文化:這些賽事促成了獨特的香港 足球應援文化與跨國交流。
香港足球代表隊與本地球會在大球場
代表國家隊的重要舞台
香港 足球 代表常把此場地當作主場,世預與亞預的比賽常在夜間點燃全城關注。亞洲賽主場的轉播與燈光規格要求高,而場地硬體能穩定承接這類任務。
本地球會的主場歲月
多支頂級球隊曾在此進駐:南華(2009-2015)、傑志(2009-2010,後於2017年又以此為亞洲賽主場)、東方龍獅(2018-2019)與香港飛馬(2015-2018、2019-2020)。這些年來,主場輪替讓聯賽色彩更豐富。
入座與球市興衰
入座率跟戰績與對手高度相關。強強對碰時會出現滿座與熱烈應援—那種掛紅旗的場面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。
- 新訪客建議選中上層偏中線,視野完整且利於觀察攻守。
- 平日票價友善;重要賽事請提早購票。
- 親子行可選靠近出入口與洗手間的座位,方便進出與換場。
世界級外隊訪港與名場面回顧
曼聯、利物浦、巴西隊與巨星雲集的表演賽
曼聯與巴西隊到訪時,球迷視為朝聖。表演賽雖非正式錦標,但球星登場的魅力與現場感不輸淘汰戰。
想拍近照?記得在熱身與角球區附近卡位,使用長焦鏡頭並連拍可提升成功率。
滿座與「紅海」時刻:南華亞協盃四強之夜
某些特定 日子,像是南華打進亞協盃四強的夜晚,看台變成真實的「紅海」。
我們建議穿隊色、準備旗幟與哨子,並提前到場卡位。散場後15–30分鐘是交通尖峰,可選擇延後離場或轉往較遠車站避開人潮。
實用小提醒:
- 二手票在開賽前價格波動大,務必查驗真偽與取票方式。
- 表演賽常見於2005 年、2013 年與2017 年等檔期,留意主辦公告以免錯過。
- 若關心香港 足球 支流文化,參與這些夜晚能更快融入本地粉絲圈。
事件類型 | 代表場次 | 實用提示 |
---|---|---|
國際表演賽 | 曼聯、巴西隊與利物浦來訪(含2005 年、2013 年) | 提早入場、留意熱身時間、長焦與連拍 |
本地重要聯賽夜 | 南華亞協盃四強類型的滿座賽 | 穿隊色、準備應援物、避開散場尖峰 |
英超推廣賽 | 2017 年亞洲活動與相關表演賽 | 官方售票為主,二手平台需特別謹慎 |
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:從大球場到啟德的遷移
每到七人欖球周末,場內像嘉年華一樣熱鬧。觀眾會扮裝、跟著音樂唱跳,攤位有互動遊戲與贈品,旅客能在半天或整日裡享受賽事與周邊市集。2009 年的東亞運也曾在此舉辦七人欖球,早已把這裡變成熟悉的舉辦地點。
盛事化的現場體驗
看賽建議:建議提早一小時入場、先吃飽再進場,並備好雨具與輕便鞋。場內啤酒與炸物常被旅遊分享點名為偏貴,攜帶現金或信用卡都方便。
觀賽氛圍以團體包區最有聲勢,但我們也提醒大家注意飲酒節制與安全,避免影響旁人。
2025 年後的場地轉換
隨著啟德體育園啟用,賽事主場將移往新場館。動線、座位配置與周邊商圈會改變,旅客應密切留意主辦單位公告與交通指引。
項目 | 在灣仔(舊場) | 啟德體育園(新場) |
---|---|---|
觀眾體驗 | 近市區、步行約15分鐘自銅鑼灣站 | 設施現代、動線優化、商圈轉移 |
票務 | 門票搶手、現場氛圍成熟 | 預售與動線分流更明確 |
旅遊建議 | 安排半天或全天、注意排隊 | 留意新交通與接駁安排 |
文化與公益舞台:無國界演藝與大型匯演
場館不只是比賽的場地,它同時是城市舉辦大型匯演與公益活動的公共舞台。這種跨界功能讓文化、募款與群眾儀式在同一空間交會,帶出城市的凝聚力與儀式感。
愛心無國界演藝匯演的暖心時刻
在2004 年 12與接續的2005 年 1,場地承辦了「愛心 無 國界」的演藝匯演,匯集表演者與慈善組織,共同推動人道援助。
城市儀式與群眾活動的運作要點
大型匯演與童軍大會操等活動,善用看台層次與草地做視覺呈現,場面具備強烈儀式感。
- 活動當日安檢較嚴,建議輕裝並提早到場。
- 公益場次常設募款或回收點,事先查清捐贈規範。
- 若攜長者或小孩,優先選靠近出入口與遮蔽好的座位。
年份 | 活動類型 | 現場重點 |
---|---|---|
2004 年 12 | 愛心無國界演藝匯演 | 募款站、物資回收、重新規劃動線 |
2005 年 1 | 跨年延伸公益匯演 | 跨年場次、志工動員、社群參與 |
2014 年 香港 | 城市儀式與大型匯演 | 看台視覺運用、群眾動員、安全管制 |
如何抵達與入場動線:台灣旅客實用交通攻略
巴士、計程車與人流尖峰提醒
活動日巴士與的士仍可作為備選,但可能需繞道或排隊。散場時常見臨時分流與管制,請依工作人員指示通行。
- 建議「去程早一站、回程走遠一站」,避開塞點。
- 散場後延後 15–20 分鐘離開,會更舒適。
- 雨天備好防滑鞋,行經上坡時勿奔跑。
- 票務首選線上預購,現場購票易遇長隊,特別在月 1 日、月 3 日或月 5 日等熱門檔期。
交通工具 | 優點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港鐵 | 快速穩定 | A/F1 出口步行約15分鐘 |
巴士 | 直達多路線 | 活動日可能繞道或受管制 |
的士 | 門口下車最方便 | 熱門時段排隊,建議預留緩衝 |
季節小提醒:11 月與 5 月常有戶外活動,抵達時留意天氣與臨時動線標示。
購票、座位選擇與觀賽體驗升級
熱門賽事購票節點與註冊準備
熱門場次(如英超表演賽、國際賽及七人欖球)門票常迅速售罄。建議在開賣前完成平台註冊並綁定支付工具,以秒級反應搶票。
關注月 1 日、月 3 日、月 5 日等公佈節點,尤其在11 月與12 月賽季密集時,提早設鬧鐘更實用。
座區挑選:視野、遮蓋與動線
中線高層適合看戰術與整體走位;下層邊線更貼近速度與身體對抗。
若想避雨或日曬,優先挑選拱頂覆蓋範圍內的座位;拱頂非全覆蓋,確認看台朝向有助決策。
餐飲與紀念品:價格預期與採購策略
場內餐飲以啤酒與炸物為主,價格通常高於市區。建議先在銅鑼灣用餐或自備輕食(注意場館禁帶規定)。
紀念品如球衣與圍巾常在首日售罄,若想收藏限量款,務必早到或直奔特許攤位。
項目 | 建議做法 | 重點提醒 |
---|---|---|
購票時機 | 完成註冊、綁定支付、關注開賣通知 | 留意月 1 日、月 3 日、月 5 日的公告 |
座位選擇 | 中線高層看戰術、下層邊線看臨場感 | 查詢拱頂覆蓋與出入口動線 |
餐飲與紀念品 | 先在外用餐或早到選購紀念品 | 場內物價較高、首日限量常賣完 |
小提醒:若你支持香港 足球 代表或來看香港 足球賽,帶望遠鏡或長焦相機能提升觀感,但請遵守場館攝錄規範並記下最近的洗手間與出口位置,讓觀賽更順暢。
安全、草皮與天氣因應:現場小撇步
在濕熱季節到場,看比賽前做好防雨與防滑準備,能讓一天更省心。我們整理簡單可執行的注意事項,幫你安排行程與裝備。
雨季與草地保養期:賽程調整與觀眾準備
香港春夏交替時,雨勢不定——建議攜帶輕薄雨衣、帽沿與速乾衣物。
草皮養護期間,主辦單位可能調整開球時間或改場地。請密切留意官方公告,特別是在年 11 月、年 12 月、1 月、3 月、5 月 與 年 7 月 的賽程通告。
場館規範:噪音限制下的演唱會可行性
場館位處住宅區,過往對大型演唱會有噪音與使用限制。是否能辦演唱會,需以主辦單位與場館公告為準。
- 看台階梯陡且人潮集中,鞋底防滑是必須;雨天慢行保護自己與他人。
- 安檢常見禁帶玻璃容器、外帶酒精與大型旗桿;出門前先檢查裝備。
- 若攜老幼同行,優先規劃靠近電梯與醫療站的動線與會合點。
補充:來看香港 足球 的朋友,務必把這些細節列入行前清單,讓觀賽更安心。
改建方案與未來定位:中型專業球場之爭
從40,000到9,000座?政策檢視與2024年施政報告
政府曾擬把座位縮減至 8,000–9,000,並增設國際標準田徑設施以服務港島社區。此案引發體育界與學界關注,擔心中型賽事承接力受限。
2024 年施政報告決定先觀察啟德體育園投用 1–2 年再定奪,讓政策留有緩衝。
保留15,000–25,000座的論據:賽程分流與城市彈性
核心論點:中型專業球場能分流賽程,避免所有賽事擠向單一大館。
- 過去三年共辦 45 項活動,其中 36 項為球類賽事,顯示實際需求。
- 保留 15,000–25,000 座可平衡票房與營運成本,並維持社區可近性。
與啟德體育園的功能錯位與互補
兩場館若能採「大小館分流+時段錯位」,將形成更健康的城市賽事網。決策應以真實使用數據、票務收益、草皮負荷與社區回饋為依據。
方案 | 優勢 | 限制 |
---|---|---|
縮至 9,000 座 | 強化社區活動、增田徑設施 | 職業賽承接力下降 |
保留 15k–25k | 賽程彈性高、票房穩定 | 營運成本中等 |
維持 40,000(1994 年 設計) | 承辦大型國際賽事 | 高維護與使用壓力(2015 年 草皮重鋪後需更頻繁養護) |
旅客小提醒:未來幾季場地配置可能變動,建議關注主辦單位公告並提早確認場地與票務。
與其他場館對照:旺角大球場、小西灣與區域佈局
「兩極化」困境:小場過緊、大場成本高
問題一:小場像小西灣,席位少但需求高時容易爆滿,票房與觀賽品質受限。
問題二:大型場館維護與運營成本高,草皮損耗與社區衝擊也大。
實例:1994 年重建後的大場曾吸引多場巴克 萊性質的活動—像 2007 年、2011 年 與 2013 年的英超推廣賽,顯示大館對國際賽事有天然優勢,但也帶來更高成本與調度壓力。
理想三級場地網:大、中、小的協作分工
我們建議建立清晰分工:
- 大場:承接國際與轉播導向賽事,吸引贊助與旅客。
- 中場(如旺角):適合中小型高密度賽事與職業聯賽。
- 小場(如小西灣):專注社區賽、訓練與青少年發展。
合理分流能提升入座率,延長草皮使用壽命,也讓香港 足球 的生態更健康。
場館 | 適合賽事 | 主要優勢 / 挑戰 |
---|---|---|
大型(灣仔大場) | 國際賽、巴克 萊 推廣賽 | 高轉播價值 / 維護成本高、草皮負荷大 |
中型(旺角大球場) | 職業聯賽、區域盃賽 | 密度高、交通便利 / 容量有限需精準排程 |
社區(小西灣) | 訓練、學界與社區賽 | 成本低、接地氣 / 不適合大規模商業賽事 |
結論
我們最後把重點拉回場館的角色與未來定位,幫你在一次旅程內看見全貌。
自1955 年 12月3啟用、到1994 年 3重開,場地承載過1956 年亞洲盃、2009 年東亞運與多場巴克萊級別賽事(2007 年、2011 年、2013 年)。過去三年共舉辦45項活動,其中36項為球類,顯示持續需求。
對旅客建議很簡單:先讀歷史,再挑一場觀賽,最後比對啟德體育園的最新動態。出發前務必安排交通與座位策略,並準備雨備、餐飲與購票方案,能顯著提升體驗。
我們會持續更新改建與轉場資訊,協助你掌握未來檔期與最佳觀賽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