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把美食與文化放在同一條軸線上——從南蓮園池的靜謐步入龍門樓的餐桌,再走進志蓮淨苑與中國木結構建築館,這趟行程兼具味覺和知性,適合想深度探索的旅人。
龍門樓的素齋運用罕見食材如赤膠耳、羊肚耳與青瓜花苗,當地手法把傳統山家素菜以健康方式重現。我們建議午前進園、午餐在龍門樓、午後參觀展館,動線自然順暢,對長輩同行很友善。
重建於1989至1998年的志蓮淨苑,以仿唐木構與敦煌風格呈現佛教建築美學。展館內的1:20模型與實木榫接,讓我們把「吃進肚子裡的精緻」延伸為「看在眼裡的工藝」。
這裡免費入園、景色高質,對注重性價比的旅人來說相當值得。留白的城市片刻,在繁忙香港中特別珍貴—這次的經驗不只是飽足,更是可回味的靜定時光。
從鑽石山走進鬧中取靜:南蓮園池到志蓮淨苑的動線與第一印象
我們從鑽石山站出站,跟著清楚的觀光指示沿高架道旁人行道走約五分鐘,就會看到南蓮園池的木門入口。這段步行對首次來訪或帶長輩出行的旅人很友好——路線無縫接駁,省時也省力。
入口樸素,穿過木柵欄後視野逐漸打開,水面與植栽先行迎接你。園內有固定遊園路線,沿途標示清晰;我們建議先到中國木結構建築館短暫停留,能快速建立仿唐美學的視覺底稿,然後再走向池畔體會建築與景觀的呼應。
圓滿閣是視覺焦點,但只能遠眺;拍照時選斜側角度,可將回字形步道與水面一起入鏡。羅漢松成排立於古色迴廊旁,蒼勁的枝影把都市高樓柔化,形成鬧中取靜的獨特氛圍。
- 實用提示:部分區域會有施工封閉,若遇封路可從建築館旁通道繞行。
- 行程建議:欣賞池景後,循指標上跨道天橋進入志蓮淨苑,地勢轉換帶來安定的節奏感,便於進入寺院的靜謐場域。
志蓮淨苑素齋體驗:龍門樓的餐飲亮點與訂位資訊
在南蓮園池東北角的三層建築裡,龍門樓把粵菜手法用在素齋上。菜單善用赤膠耳、羊肚耳、地衣藻與青瓜花苗,形成多層次的口感與香氣。
餐點風格與代表菜色
套餐約HKD120,包含羹湯、四道分盤主菜、主食、湯與水果。單點如地衣牛肝菌白玉炒飯(HKD138)份量大,適合三人分享。
代表菜色:紫甘藍醋粉皮、甜菜根沙拉、酥炸南瓜、薄豆皮包裹丁料與菇菌西洋芹炒飯,口味清爽且層次分明。
用餐環境與座位配置
一樓為散客和點餐區,設有臨景落地窗,可俯瞰池景與假山瀑布。二樓主要接待預定桌菜。
可容納人數:約80人,適合小型家庭聚會或團體用餐。
消費、營業時間與訂位
門口標示每人低消HKD120。營業時段為一至五 12:00-16:00、18:00-21:00;六、日 12:00-17:30、18:00-21:00。
訂位電話 +852 3658 9388,或電郵 lmlinfo@nlgarden.org。地址:九龍鑽石山鳳德道60號南蓮園池龍門樓。
項目 | 內容 | 價格 (HKD) |
---|---|---|
午/晚套餐(七道) | 羹湯 + 四道分盤 + 飯 + 湯 + 水果 | 120 |
地衣牛肝菌白玉炒飯 | 菇菌與西洋芹,份量適合三人分享 | 138 |
酥炸海苔捲(8件) | 酥脆小點,適合分享 | 90 |
百合露筍松露餃(3件) | 精緻點心,口感細膩 | 45 |
文化與建築的延伸探索:展館精華與仿唐美學
展館群像一條串聯感官與知識的路徑,讓我們從模型的微縮世界走向實木構件的重量與觸感。
中國木結構建築館的模型與細部
館內以1:20模型呈現佛光寺東大殿、志蓮淨苑大雄殿、太和殿等代表作。這些縮尺模型讓我們快速掌握柱網、斗拱與屋脊比例。
卡榫與實尺寸構件展示,讓榫卯如何傳力、如何抗震變得直觀可見。
陶藝展示館與石館的銜接動線
陶藝館以溫潤木色和中庭氛圍呈現茶山窯作品,每週三開放免費參觀,是省時又充實的安排。
石館透過大面積落地窗把園景引入室內,動線可從木結構館—陶藝館—石館,再跨橋入寺,建議預留45–60分鐘深度參觀。
- 實用小提醒:週三參觀可節省門票預算,拍照採光在石館與園池步道最理想。
結論
走進南蓮園池與志蓮淨苑後,我們覺得以一餐素齋串起整段行程最具代表性。園區免費入園、從鑽石山站步行約五分鐘即可抵達,動線簡潔好安排。
龍門樓可容納約80人,營業有午、晚市,欲前往請先預約—電話 +852 3658 9388,或電郵 lmlinfo@nlgarden.org。若有時間,不妨把中國木結構建築館、陶藝展示館(週三免費)與石館一併參觀。
我們建議:以套餐共享為主、穿好走的鞋,留半天慢遊;若想更放鬆,可把文化參觀與用餐前後錯開,讓節奏保有呼吸。志蓮淨苑仿唐木構群完成於1998年,其文化價值值得細細體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