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帶你從零開始認識大館——這裡不只是展覽場域,而是百年建築與當代藝術交會的城市脈絡。走進中區的這片古蹟群,你會同時感受到歷史的厚度與當代創作的脈動。
在短短的導覽裡,我們會用清楚的路線提示,教你看懂建築細節與展覽脈絡,避免走馬看花。從格狀立面到拱廊光影,每個空間都有故事可讀。
這篇引言將告訴你為何自1864年以來的警署群,在數年間活化並成為人人討論的文化場所。跟著我們,你將學會如何用一趟有溫度的旅程,把藝術變成日常可感的體驗。
大館的前世今生:從中區警署到當代藝術與文化的樞紐
我們從年表出發,帶你沿著時序看見中央機構如何變身為當代藝術場域。這片位於中區的屋群,起自1864年中央警署的起造,1905年再加建一層,1920與1925年陸續增建新樓與軍械倉。
2005年警隊交還用地後,2007年政府原則接受香港 賽馬會的活化方案。2010年設計修訂後,以當代藝術為定位,並由金門建築承接活化 工程。
時間座標與爭議
活化並非一路順遂——2016年已婚督察宿舍局部倒塌,促發修復檢討;2018年5月25日舉行開幕禮,5月29日對外開放。2019年獲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,成為古蹟活化的代表案例。
- 閱讀角度建議:用「制度—建築—人」來觀察每一處細節。
- 實用小提醒:開放日常常有免費活動,安排時間可更深度體驗藝術與歷史的交會。
建築群導覽:古典建築與當代設計的對話
從廣場抬頭看新翼的黑色格狀立面,你就能開始讀懂這裡的新舊對話。
新翼由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,黑色格狀立面在光影間變化豐富,成為解讀整體結構語彙的起點。內部有JC Contemporary與賽馬會立方,帶來多層次的當代空間體驗。
中央裁判司署的審判室與羈押室改為詮釋空間,動線刻意呈現制度節奏。監獄區的B、D、F倉則各自成為歷史展、展覽廳或休憩角落。
- 觀察建議:先在檢閱廣場停留,注意格狀立面與紅磚拱廊的比例對比。
- 動線提示:走JC Contemporary時,跟著螺旋樓梯向上,體驗不同展層的視角。
- 事務角度:新翼在建築 事務與材料選擇上採克制策略,回應古蹟尺度與保存需求。
大館藝術中心的策展取向:在權力與城市之間
走進展廳,你會發現策展不是單向講述,而是和城市日常對話的一種方式。JC Contemporary 以非牟利模式策劃展覽,開幕即以權力、身分與公共空間為主題,將歷史語境納入展覽脈絡,誘導觀眾以行動理解論述。
- 策展以古蹟語境為引,延伸到社會結構與城市日常—讓看展成為看自己與城市的過程。
- 當代藝術把身分與政治問題帶進展場,觀眾從動線、聲響與尺度感受權力存在。
- 展覽語言克制但清晰,常以建築元素對齊作品,讓歷史與當代同線對話。
建議:獨立旅行者預留更多停留,用步行與停看來完成一場可被討論的文化體驗。
開幕展「拆棚」:從傅柯到城市的權力場
「拆棚」以建築為放大鏡,讓我們看到權力如何透過空間運作。展覽以傅柯《規訓與懲罰》的論述為核心,強調建築如何內化控制,而觀眾的移動就是與治理機制互動的過程。
展覽命題與理論基礎:
- 規訓與建築:展題指出任何空間都有規訓功能—走動、停留、觀看都被制度化。
- 數據與效益:SUPERFLEX 的《參觀人數》(2005)把入口處變成互動計數器,諷刺以流量衡量的效益問題。
- SUPERFLEX 用數字揭露「數據崇拜」—當人數成為評估標準,效果還能信賴嗎?
- 西京人以虛構國度重組國族符號,提醒我們檢視身分邊界的可塑性。
- 梁鉅輝《生產空間與螞蟻》(1988)以螞蟻與廣州影像,寓言城市發展的加速與擁擠。
本土視角與影像語言:
- 關尚智、黃慧妍用黑白錄像回溯戰後家庭,情感節奏需要完整觀看一輪才能理解。
- LH02 挪用電影元素,把熟悉的流行文化轉成對政治與日常的隱喻。
作品 | 年份 | 核心議題 |
---|---|---|
SUPERFLEX《參觀人數》 | 2005 | 數據化評估、效益批判 |
梁鉅輝《生產空間與螞蟻》 | 1988 | 城市發展、擁擠感 |
關尚智 & 黃慧妍《貧賤夫妻百事哀》 | 2010 | 戰後家庭記憶、錄像表演 |
LH02《攞你命3000》 | 2018 | 電影寓言、政治隱喻 |
我們建議從入口的作品開始,順著動線記錄自己的停留時間與情緒變化。這場展覽不只是看作品,更是一次用身體做的「權力走讀」,也讓看展變成對城市、身分與政治問題的現場反思。
「六種練習」:蘇詠寶的感官世界與材料敘事
蘇詠寶用材料當語言,把我們的身體感知拉進展場的每一個角落。陳育強策展的這場個展,把「連結、表面、散發、懸浮、流動、內面」六個命題,化為可行走的敘事系統。
我們建議用五感看展:靠近看表面處理,遠觀看整體節點,並留心場域的氣味、回音與光影。作家董啟章的文字為展覽拓展了敘事層次,讓觀者在閱讀與行走間完成理解。
- 觀看提示:「連結」系列像在呼吸的建築,注意交點的力學與色差。
- 體驗建議:走進「流動」與「內面」,把步伐放慢,感受像血管的空間節奏。
- 為何重要:這場本土 藝術的展覽示範了當代 對材料與空間的細緻處理,也為大館在中心場域提供一個清晰的策展範例。
公共空間與藝術介入:黑球在城市的想像
當藝術把一顆巨球放進街道,城市的規則立刻像潮水般浮現出來。
Yvonne Droge Wendel《黑球》:公共性、秩序與制度的測壓器
德國藝術家 Yvonne Droge Wendel 在 2000 年推出的《黑球》,透過行為把巨大球體推置於多國的公共動線上。這件作品像一顆城市的測壓器——把隱形的規訓、管制與秩序暴露出來。
在香港的呈現並非實體滾動,而是以合成影像想像黑球穿梭街區。這種處理反映當地對公共空間管理的限制,也成為對藝術生產如何被制度影響的批判。
- 現場觀察提示:想像自己站在影片中的街角,注意你被引導或被阻擋的位置。
- 議題延伸:這件作品促使我們問:誰擁有公眾的空間?制度與共識如何被重新協商?
- 實務建議:若遇到放映或講座活動,務必參與——現場討論能把抽象的公共性問題具體化。
連結到大館的日常,你會發現廣場、階梯與走道都在訓練我們如何行走與停留。《黑球》只是不客氣地把這種訓練說出口,讓藝術成為檢視城市秩序的起點。
如何深度體驗大館:路線、亮點與拍照熱點
想用半日把歷史與當代串連起來?我們建議從警察總部大樓出發,按「歷史→制度→當代」的脈絡走一遍。上午日光能帶出格柵立面的陰影層次;傍晚則讓拱廊與廣場更具戲劇感。
建議動線
- 警察總部大樓集合—到營房大樓看展,感受建築的原始尺度。
- 穿行監獄各倉,注意倉室的功能、層高與通風節奏。
- 最後進入 JC Contemporary,完成從制度到當代的閱讀。
結構與材質觀看法
靠近拱廊觀察石材紋理,蹲低取景可強調地面與拱頂的對話。把手放在欄杆上感受木質溫度,再比較新翼金屬格柵與老構件的反光差。
重點 | 最佳時段 | 拍照提示 |
---|---|---|
格柵立面 | 日間(白天) | 側光拍陰影層次 |
螺旋樓梯 | 任意時段 | 從下往上取中心對稱構圖 |
檢閱廣場與拱廊 | 黃昏/夜間 | 用長曝捕捉人流與燈光 |
小提醒:大館免費入場。若遇月中或每年5月25前後的紀念活動,賽馬會立方常有放映或教育活動,建議先查看月曆並避開尖峰人潮。中區坡道多,請穿好走的鞋。
活動、生態與公眾參與:展覽之外的文化生活
如果你想把一次造訪變成帶著新觀點回家的學習旅程,賽馬會立方的節目表是不二之選。這個多用途場地承載放映、研討會、會議與教育活動,讓藝術中心的日常有了延續性與層次。
放映、講座與教育:賽馬會立方的程式設計
我們建議先看月曆安排行程,特別留意每年5月25日前後的回顧或紀念場次。
- 日常不只展覽:放映、講座與工作坊串成學習鏈,短暫造訪也能收穫新觀點。
- 導覽+工作坊:若對建築或策展有興趣,這組合最值得投入。
- 公眾參與:無論新手或常客,都能在不同級別節目找到位置,提升文化共創。
- 穩定支持:香港 賽馬的長期贊助讓活動策畫更有空間嘗試與延續。
白天看展、晚間聽講或觀影,把展覽與活動搭配,旅行深度會更好。帶孩子來時,教育場次是友善入門的入口,讓文化變成日常可觸的經驗。
結論
走出展場後,大館呈現的是一個把歷史、建築事務與當代藝術並置的城市舞台。
自1864年作為治安與司法基地起,經過多次修繕與2010年的活化工程,於2018年開幕並在2019年獲得UNESCO獎項。這段年紀錄把古蹟、監獄記憶與新的建築語彙同時保留。
我們看到跨國與本地建築事務合作,讓活化工程不只是修復,更創造持續使用的場景。當代策展回應本土與地方議題,作家與觀眾在此展開細緻的公共對話。
若要用三個詞總結:真實、連結、對話。下次再訪,帶著時間座標與動線,你會發現新的層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