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坑舞火龙中秋活动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儀式之一。這個活動每年吸引社區與遊客同慶,氣氛既熱烈又帶點神聖。
今年在2024年,演出安排於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,換算為西曆大約在9 月中(2024年9月16日至18日),每晚約19:30至22:30巡遊。第二晚22:30後部分環節會移師維多利亞公園,節目節奏緊湊。
草製火龍全長約220呎,由龍頭、龍身與龍尾組成,採用籐枝骨架與珍珠草包紮,沿途插滿長壽香,並向街坊派發寓意平安的香枝。過往的「龍歸天」儀式已轉為較環保的飛龍在天方式,以減少污染。
我們會在後文提供實用攻略—最佳觀賞點、交通(可由天后站A2或銅鑼灣站E出口步行)以及天氣應變建議,讓你安心參與這項傳統又充滿人情味的節慶。
未來檔期總覽與關鍵資訊:9月中秋看點、時間與天氣安排
2024 年的大坑活動檔期已定,時間與天氣安排是我們規劃行程的第一步。請先確認日期與場次,再排動線與集合點。
時間與場次重點
9 月 16 至 18 日(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),每晚約 19:30 至 22:30 巡遊。注意:9 月 17 日第二節表演在 22:30 後會移師維多利亞公園。
惡劣天氣指引
天氣預案很重要——黃雨、紅雨或三號風球下照常進行。若遇黑色暴雨或八號風球,當日晚間活動會取消。
- 建議先看日程再排路線:以 16 日在大坑巷弄為主,17 日留意移師維園,18 日回到大坑看壓軸。
- 出發前兩小時再查天文台與主辦公告,備好輕便雨具與防滑鞋。
- 交通以港鐵天后站 A2 或銅鑼灣站 E 出口步行最穩妥,封路資訊請留意官方通告。
項目 | 日期 | 時間 |
---|---|---|
第一晚 | 9 月 16 日 | 19:30 — 22:30(大坑巡遊) |
第二晚(移師) | 9 月 17 日 | 19:30 — 22:30;22:30 後至維多利亞公園 |
第三晚 | 9 月 18 日 | 19:30 — 22:30(壓軸回歸) |
大坑舞火龍中秋活動觀賞與參與指南(How-To)
路線重點與儀式節奏
流程依序為蓮花宮開光、安庶庇街插香、浣紗街打龍餅與換香,然後巡遊至銅鑼灣道或移師維園。
提示:換香間隔約半小時,是移位或補給的好時機。
最佳觀賞位與打卡點
安庶庇街起步位與浣紗街兩旁是觀察隊形變化的首選。
火龍徑花牌與摩頓臺的巨型明月、龍頭裝置,夜色下最適合拍廣角與近景。
現場禮儀與安全小貼士
與火龍隊伍保持安全距離,衣物與長髮要收好;接到香枝時迅速收妥,避免晃動。
穿包腳鞋、帶水與小毛巾;帶小孩請備耳塞並看緊走動方向。
交通、封路與時間管理
以港鐵天后站 A2 或銅鑼灣站 E 出口步行最穩妥;封路安排請以官方公告為準。
建議提早卡位,第一節較緩,第二節動作密集—抓住換香空檔調整位置。
節點 | 地點 | 建議停留時間 |
---|---|---|
開光與起步 | 蓮花宮 → 安庶庇街 | 30–40 分鐘(卡位看插香起手) |
打龍餅與換香 | 浣紗街 | 20–30 分鐘(近距離觀察隊形) |
巡遊與轉場 | 銅鑼灣道/維園 | 45–60 分鐘(追拍或轉場觀賞) |
拍照打卡 | 火龍徑花牌、摩頓臺裝置 | 15–30 分鐘(安排廣角與近拍) |
傳統、歷史與特色花式:從瘟疫傳說到「飛龍在天」
早在1880年,當時的大坑為客家村,村民面對瘟疫時,據說菩薩託夢指示製草龍巡遊祈安。這段歷史成為社區傳統的起點,至今每年中秋仍由坊眾合力承辦。
草龍製作講究工序:龍頭與龍尾以籐枝打骨,龍身以粗繩纜連結,再包紮珍珠草,完成約220呎的長度。點睛與蓮花宮開光後,整體才具儀式性並出巡。
舞的靈魂在於龍珠引路。舞珠者需向後行來領隊形,對節奏與體力要求高。常見花式有「雙珠戲火龍」、「火龍過橋」、「纏雙柱」與「起龍結團(打龍餅)」,每項動作都顯示出隊伍默契與技巧。
儀式的終結亦富象徵性。昔日會將草龍送回海中以示「龍歸天」,近年則以飛龍在天焚化,既保留傳統精神,也兼顧環境考量。
- 起源:1880年村民因瘟疫而興起的祈安習俗。
- 製作:籐枝骨架+粗繩纜+珍珠草,龍身約220呎。
- 看點:龍珠倒退引路與「雙珠戲火龍」等招式。
結論
在中秋夜,走進大坑的巷弄,你會被鼓點與火光瞬間抓住。
把握9 月16日至18日的三晚黃金時段—先在安庶庇街或浣紗街感受近距離香火,再視情況跟隊伍轉戰維多利亞公園(第二晚22:30後)。建議以港鐵天后站A2或銅鑼灣站E出口步行進出,錯峰入場更順暢。
若遇黃/紅雨或三號風球活動照常;黑色暴雨或八號風球會取消。愛好文化的你,將坑舞當成年度朝聖:看手藝、看隊形、看那一刻的火光與月色。
出發前再確認主辦公告,帶好備用計畫與相機,讓這個坑舞 火龍的夜晚,成為難忘的城市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