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eg)
我們帶你從城市邊緣,直達那段以海景與山脊聞名的經典路線。龍脊位於港島徑第八段,全長約8.5公里,常見起點為土地灣,終點至大浪灣。
沿途可以左望藍塘海峽與東龍島,右看大潭灣與連綿山巒。2004年被《時代雜誌》評為「亞洲最佳市區遠足徑」,2019年入選CNN全球最佳行山路線之一,Lonely Planet亦稱其為最美路段。
我們的入門指南以實用步驟呈現:怎麼出發(筲箕灣轉乘9號巴士或紅色小巴至土地灣)、如何分段掌握節奏、在哪裡拍到招牌構圖,還有補給與廁所位置提醒。
為何選擇龍脊:城市旁的世界級山脊線精華
從港島出發不到一小時,就能抵達一段視野寬闊的山脊。這裡以短時間、高回報著稱——海灣、島嶼與山巒在步程中迅速交替,讓人覺得每一步都是風景。
國際認可不是偶然。2004 年《時代雜誌》評為「亞洲最佳市區遠足徑」,Lonely Planet 也稱其為港島徑最美路段;2019 年 CNN 將它列入全球最佳行山路線之一,排名第八。
路線長約 8.5 公里,常見完走時間約 2.75–4 小時(含休息拍照)。對新手而言,路徑清晰、分叉少,樓梯段不長且觀景段集中,整趟行程容易掌握。
對中級行者,這裡也能延伸——例如銜接砵甸乍山峰擴展為約 12 公里,讓你按體能調整挑戰強度。
- 投資少、回報高:半天行程即可獲得世界級景致。
- 適合各級旅友:從入門到進階都有路線彈性。
龍脊徒步(港島南區)路線總覽與難度評級
這一段路線把海景與林相巧妙串連,是半天出遊的理想選擇。
總距離與時間:全段約 8.5 公里,依拍照與休息安排,常見耗時約 2.75–4 小時,半天行程剛剛好。
起訖與海拔:從土地灣出發(起點約 150 米)爬升至打爛埕頂山最高點(284 米),然後沿稜線下降至大浪灣。高度變化溫和,步感較輕,適合想看海景但不想太累的朋友。
適合人群與季節建議:推薦初學者、上班族半日療癒行,以及攝影愛好者。週末人多,入口路窄需耐心;稜線日晒強,建議避開正午並準備充足飲水與防曬。
- 後勤提醒:沿線無補給,終點大浪灣有士多與洗手間;起點土地灣設有流動廁所,出發前務必檢查。
- 撤退路線:如需撤回,於哥連臣山食水定壓缸處左轉下往大潭峽為主要撤退點。
- 交通小訣竅:從筲箕灣出發接駁較快,能把時間留給步道與景色。
如何前往與離開:筲箕灣出發的交通實用指南
出發點交通
起步提示:在筲箕灣站轉車時請準備八達通或現金。抵達土地灣站後,登山口就在路旁,標示明顯,但入口路窄,請迅速整理裝備後移步山徑,避免阻塞。
終點交通
回程安排:於大浪灣搭 9 號巴士或紅色小巴返回筲箕灣。週末與假日常有排隊情況,建議早出發並預留回程彈性。
- 非繁忙時段出發:平日早上可減少等候,也有更清淨的拍照畫面。
- 臨時撤退:若天氣或體力不支,可在哥連臣山食水定壓缸左轉撤出至大潭峽,再轉車返回市區。
- 補給與時間:大浪灣到車站約步行 5 分鐘,若想上岸吃東西或曬海,請至少預留 30–60 分鐘。
路段 | 交通工具 | 建議時間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筲箕灣 → 土地灣 | 9 號巴士 / 紅色小巴 | 約 20–30 分鐘 | A2/A3 出口轉乘,車程視交通而定 |
大浪灣 → 筲箕灣 | 9 號巴士 / 紅色小巴 | 約 20–40 分鐘 | 假日回程可能排隊,建議提早到站 |
緊急撤退路線 | 步行 → 公共交通 | 視位置而定 | 哥連臣山食水定壓缸左轉至大潭峽 |
一步一步走:分段導航與時間安排
土地灣登山口到首段樓梯
從路牌起步即入林蔭,路幅窄且分叉少。假日人多時,請保持隊形,不要在入口處停留整理裝備。
樓梯群、涼亭與高處打卡位
共有三段樓梯,第三段最費力。抵達涼亭後右轉,再上約五分鐘就到高處打卡位。海風大時,記得收好帽子與遮陽裝備。
打爛埕頂山到主稜
登上打爛埕頂山(海拔約284米),可在大型三角測量站與觀景台休息與拍照。建議在此短暫補水,然後再出發。
主稜至哥連臣山食水定壓缸
沿稜線起伏前行,下降約70米後轉入平緩泥徑。步行約半小時可到達食水定壓缸,之後接柏油路通往馬塘坳涼亭。
引水道落斜到大浪灣
末段以引水道下斜為主,路面常有濕滑與不平。建議縮小步幅、膝蓋微曲吸震。見到標距柱H100後,再行約五分鐘即可抵達大浪灣巴士站。
路段 | 重點 | 建議停留/時間 |
---|---|---|
土地灣→首段樓梯 | 林蔭、路窄、人多注意禮讓 | 10–20 分鐘 |
樓梯群→高處打卡 | 第三段較吃力、涼亭右轉上坡5 分鐘 | 20–30 分鐘(含拍照) |
打爛埕頂山→食水定壓缸 | 284m 觀景台、下降70m 轉泥徑 | 45–60 分鐘 |
馬塘坳→大浪灣 | 引水道落斜、H100 終點標距 | 30–45 分鐘 |
必打卡景點與視角:從石澳半島到大浪灣的藍綠對照
在高處打卡位轉身,你會看到石澳半島的弧線和遠方島嶼形成鮮明的藍綠對比。
石澳高爾夫球會與紅頂小屋
早晨側光最適合拍攝——紅頂屋頂與綠色果嶺的色塊對比會被柔和勾勒。站在觀景台或打爛埕頂山的高處取景,構圖乾淨利落。
龍形半島與東龍島遠景
沿主稜南望,可把起伏稜線當前景,讓龍形半島像龍背引導視線到藍塘海峽。晴朗日子海色通透,用偏振鏡能提升層次。
大潭灣、水塘與大浪灣終點
北向可同時收納綠山與直線壩體,呈現自然與工程的並置美感。行程結束在大浪灣——海水偏暖、沙灘潔白,適合放鬆並看滑翔傘起落。
- 構圖小訣竅:用稜線當領線,早出發避人潮。
- 安全提醒:別越欄或靠近崖邊;狹路讓行後再拍。
裝備、補給與安全:現在出發前你需要準備什麼
裝備與補給決定行程品質——準備得好,半天就能變成完美一天。出發前花五分鐘檢查清單,可以避免途中許多麻煩。
基本裝備建議
請穿抓地力良好的行山鞋,並備好帽子、太陽眼鏡與防曬霜。
水量建議 2–3 公升,視天氣與體力增減。帶電解質包或能量棒,補充鹽分與熱量。
另外準備薄抓絨、防風外套、簡易急救包和頭燈,遇突變天氣或延遲回程時會很有幫助。
補給與設施提示
沿途基本上無補給站。出發前在土地灣使用流動/太陽能廁所。
行程終點大浪灣有士多與洗手間,可做最後補給或如廁。
撤退與風險管理
如遇暴雨或身體不適,我們的撤退節點為哥連臣山食水定壓缸,從該處左轉下往大潭峽撤出。
建議把此點標註在離線地圖並告知同行者,必要時可節省寶貴時間。
步道禮儀與環境守護
入口路窄,請勿停在出入口整理裝備——保持流暢,對其他行者更友善。
拍照後請迅速移至側邊,遇人多時要有耐心排隊。全程自帶垃圾下山,遵守無痕山林原則。
項目 | 建議內容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飲水 | 2–3 公升 | 夏天增加,分次小口補水 |
服裝 | 抓絨+防風外層 | 稜線風大,層次穿著最靈活 |
撤退點 | 哥連臣山食水定壓缸(左轉往大潭峽) | 出發前標記在地圖 |
延伸玩法與在地體驗:再走一步的靈感
接駁至砵甸乍山峰的進階延伸(約 12 公里)
進階延伸:若體力與時間允許,可從主稜續走至砵甸乍山峰,把原本約8.5公里延展至約12公里。
整段視野更廣,海岸線與山巒層次更豐富。依拍照與休息安排,通常需時 4–5.5 小時完成。
石澳村漫遊與本地美食:大浪灣小店的輕食補給
回程建議繞到石澳村走走。巷弄裡的彩色屋與小店很上鏡,也能吃到簡單在地小吃與冰飲,為旅程補能並放慢節奏。
大浪灣輕食:海灘旁的士多與小餐館提供鹹甜選擇,適合補充電解質與碳水,準備返回市區。
滑翔傘與遙控滑翔機觀賞點:石澳郊野公園天際動感
石澳郊野公園一帶常見滑翔傘與遙控滑翔機表演。選擇空曠草地或安全圍界後方作為觀賞位置,切勿靠近起降區以免危險。
文化與歷史點:大浪灣石刻與港島徑第八段的意義
文化足跡:大浪灣石刻為香港首個法定古蹟,1970 年被發現,紋樣疑似新石器時代的抽象鳥獸圖像。
在自然景致之外,別忘了用心感受這段路徑的歷史回聲—讓行程有更多層次。
- 風景升級:延伸段能俯瞰更廣的海岸與山巒。
- 費用與時間:無需門票,但多備水與能量補給、把末段回程等候時間納入緩衝。
- 影像建議:偏振鏡與長焦能豐富畫面;日落時分光線層次最佳。
結論
龍脊把世界級的山海景帶到城市邊緣:短短約8.5公里、3–4小時即可完成,回報卻是石澳半島、藍塘海峽與大潭灣的壯闊視野。
我們的建議很簡單:早出發、帶足水並做好防曬,準備好撤退預案,並把拍照時間集中在主稜與觀景台,行程會更順利也更愉快。
以筲箕灣為出發樞紐的接駁最為便捷,交通安排好可省下體力與時間。抵達大浪灣後再補給與放鬆,是完美句點。
帶走相機裡的風景,也帶走自己的垃圾。以步道禮讓與無痕原則守護這條稜線,讓它長久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