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以「一站式深度指南」帶你認識這個結合歷史與創意的空間。從1862年的中央書院、到維多利亞與皇仁書院,再轉為警察宿舍,最後在2014年成為現在的創意基地。
這裡不只是購物點,而是城市記憶的展場——走廊、庭院與中庭都有故事可挖。超過百個創意單位駐點,提供設計選物、工坊與展覽,適合喜歡慢逛、拍照與找靈感的旅人。
我們會提供時間與動線建議:半日拍照+選物,或一日深度參與展覽與工作坊。文章也整理地址(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)、電話(+852 2870 2335)與營業時間(12:00–23:00),幫你快速掌握行程重點。
帶著好奇心走進每條樓梯與庭院,讓創作者的故事成為你旅程的私房回憶。
走進香港中環的創意核心:PMQ 元創方為何在present值得一訪
如果你想在半日內吸收香港當代設計與文化,位於中環鴨巴甸街35號的這座創意基地很適合。兩棟七層建築以空橋串接,落地玻璃帶來豐富光影,空間寬敞又好拍。
我們建議的受眾很明確:喜歡設計與文化深度體驗的旅人、拍照愛好者、親子或情侶的悠閒行程,以及想參與手作工作坊的設計迷。平均逛街+拍照常見花費約數小時;也可延伸為半日或一日行程,順路串聯九記牛腩、蓮香樓等中環名店。
- 設計取向旅人:能在短時間看到多元品牌與展覽。
- 拍照控:建築中庭、空橋與走廊提供多種鏡頭語彙。
- 預算控:不買也能看展、拍照、參加廉價體驗課。
行程小提醒:建議午前或下午早段入場,人潮較少,能更從容地拍照與參觀。
從中央書院到已婚警察宿舍:元創方的前世今生
一座建築的前世今生,折射出香港教育與社會服務的變遷。我們用關鍵年份串起脈絡,讓歷史在短時間內清晰可讀。
1862年,中央書院在歌賦街創立,為香港首間官立學校,並導入西式教育。1889年校址遷至荷李活道交界,改名維多利亞書院;1894年再稱皇仁書院。二戰使校舍嚴重受損,1948年清拆。
1951年,原址重建為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,提供140個一房與28個兩房單位,並設少年警訊會所,承擔社會安定與家庭支持的角色。2000年代住戶遷出後空置,城市記憶一度沉睡。
- 保育與活化:2009年納入「保育中環」,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,活化由學界與業界合作推動。
- 重生:2014年正式啟用為創意基地,完成從教育到創意的轉型。
年份 | 事件 | 意義 |
---|---|---|
1862 | 中央書院成立 | 香港首間官立學校,開始西式教育傳承 |
1889 / 1894 | 遷址並更名為維多利亞、皇仁書院 | 見證城市與教育演進 |
1951 | 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落成 | 提供華裔基層警員家庭居所與社群服務 |
2009–2014 | 保育、評級與活化完成 | 從空置走向創意文化地標 |
好逛、好拍、好靈感:元創方的必看亮點與體驗方式
建築與動線亮點
空橋與落地玻璃是動線靈魂——晴天銳利、陰天柔光,全天候都好拍。
兩棟七層的垂直結構,從庭院到高層能一路漫遊,視角變化豐富。
創意店家與工作室
原宿舍單元改造成尺度親切的店鋪與工作室,能近距離看創作者的工具與材質。
選物類型多元,從服飾到香氛,都適合慢慢試、慢聊。
展覽、工作坊與活動
定期有展覽與手作課程。特別提醒:2025/4/18–4/21 的 PMQ玩嘢祭2025 匯聚約30個玩具品牌,含設計師分享與製程介紹,玩具迷不可錯過。
攝影取景小攻略
- 庭院:廣角建立場景感。
- 中庭/空橋:抓幾何與光影對比。
- 走廊:特寫門牌與細節氛圍。
- 高樓層:取城市俯視與層次感。
逛法小撇步:先快速巡覽定點,再回頭深逛,把工作坊排在行程中段,最後回到中庭休息,常常會冒出新靈感。
實用資訊與一日逛法:把元創方玩得剛剛好
想把時間用得聰明嗎?我們整理出清晰的開放資訊、動線與餐飲串聯,讓你在中環既能拍好照,也能吃到在地小吃。
開放時間、地址與聯絡方式
營業時間:每日 12:00–23:00。想拍空景建議早到;傍晚燈光也很迷人。
地址: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。 電話:+852 2870 2335。到入口索取平面圖,可快速定位目標店家。
半日與一日行程建議
- 半日(約3小時):第1小時快掃樓層,找品牌;第2-3小時深逛並拍攝;最後參加短時體驗課。
- 一日深度:上午看展或工作室對談,中午外出吃九記牛腩或勝香園,午後回來做工作坊,傍晚到蓮香樓或蘭芳園續攤。
重點 | 建議時段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拍空景 | 開門前至中午 | 人少,光線銳利 |
室內展覽/工作坊 | 正午至午後 | 避暑且舒適 |
夜拍與用餐 | 傍晚至晚間 | 燈光氛圍佳,適合晚餐串聯 |
裝備小提醒:穿好走的鞋,帶小折疊袋與廣角鏡頭;遇主題活動(如玩嘢祭),請事先線上確認是否需預約。
結論
,
在城市的縫隙中,這裡像個能放慢步調的創意小宇宙。它把歷史、生活與設計放在同一個坐標——每一步都踩在城市故事的延長線上。
對台灣旅人,我們建議至少安排半日,喜歡深度的可以把一整天排滿展覽與工作坊。用餐交給周邊的經典老店,讓味覺成為行程的起承轉合。
重點收尾:把力氣用在與創作者交流與與建築對話,離開前到中庭再看一眼光影與人潮,替這趟中環之旅畫下溫度與厚度的句點。我們希望這份指南,能幫你省下查找時間,把靈感帶回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