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以香港石澳海洋生態保護為主題,帶你從整體到細節了解石澳—鶴咀一帶的自然價值與實務指引。
石澳郊野公園位 於港島東南部,面積701公頃,1979年成立,園內包含港島徑第七、八段與砵甸乍山郊遊徑,視野以龍脊稜線、石澳與大浪灣海灣全景聞名。
鶴咀海岸保護區於1996年7月指定,面積約20公頃,陸域界線沿高潮線,按《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規例》(第476A章)規管,區內不設廁所與廢物箱。
我們強調低干擾觀賞—景色壯麗,但行為要克制,避免干擾潮間帶、珊瑚與岩岸植群。
為何現在就要關注石澳與鶴咀的海洋生態
在港島東南,有一段海岸帶需要我們即刻重視與守護。這裡連接石澳稜線與鶴咀石岸,形成連續的海岸生境系統,城市與野性在此交匯,孕育高生物多樣性但也更脆弱。
都市邊緣的珍貴生境
石 澳 一帶包含石澳郊野公園與港島徑第八段,視野開闊但保育壓力不減。鶴咀海岸保護區位於香港島東南端,約20公頃,於1996年7月指定並受第476A章規管。
旅遊熱與生態承載力
人流與噪音會改變動物行為,也可能破壞脆弱的藻被與軟珊瑚。我們主張以體驗與承載力平衡為先——懂得怎樣去、怎樣看、怎樣不留痕。
- 安全與保育同等重要:這 裡季風強勁,常見湧浪,切勿貿然下水或跨越欄杆。
- 以年為尺度評估影響:一次踩踏即可造成長期傷害,請選擇外圍觀景路段或高處平台。
法定保護框架與邊界:鶴咀海岸保護區的核心規範
明確的指定年份、海域範圍與禁止行為,構成鶴咀保護區的法律骨架。我們從時間與法源開始說明,讓每位訪客知道哪些行為在法律上受到限制,並理解背後的保育邏輯。
法源與指定年份
1996 年 7 月,鶴咀海岸保護區正式指定,並依《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規例》(第476A章)執行。這代表執法與保護在法理上有明確依據,除獲准科研外,多項活動受限。
區域範圍與界線要點
海域總面積約 20 公頃。東面由雙四門延至鶴咀東岸,南伸至狗髀洲東南端,西面介於無線電發射站對開石岬至狗髀洲南端。陸界一般沿高潮線劃定。
活動限制與執行重點
在保護區內,游泳、船艇、釣魚與採集野生動植物均不得進行。這些禁令能減少對底質、潮間帶與物種行為的直接干擾,並維持研究與監測資料的可靠性。
- 我們建議在出發前下載官方地圖,確認雙四門與狗髀洲的實際走線,避免誤入受限區域。
- 若遇到他人違規,請記錄時間與地點、拍攝影像並向相關部門報告,切勿當場對峙。
- 休息與補給應安排在保護區外—例如石澳或大浪灣的公廁與涼亭。
無設施的保育原則
區內不設廁所與廢物箱並非忽視遊客,而是刻意減少人工氣味與垃圾誘因,以從源頭降低對野生動物的干擾。我們應尊重此安排,隨身帶走垃圾並在邊界外處理。
項目 | 範圍或規定 | 建議行動 |
---|---|---|
指定時間 | 1996 年 7 月 | 熟記法源並尊重執法 |
海域範圍 | 雙四門—鶴咀—狗髀洲(約 20 公頃) | 下載地圖,預先規劃路線 |
禁止活動 | 游泳、船艇、釣魚、採集(科研除外) | 選擇外圍觀景或合法活動點 |
設施安排 | 無廁所及廢物箱 | 在外圍完成補給與排污 |
地質與地貌價值:四大岩石時序與受浪石岸
鶴咀的岸邊並非單一石質,而是四種岩石交織成的地質舞台。這段短距離的岩層排列,讓我們能直觀讀到長時間的火山與侵蝕史,對於地質愛好者來說,真是令 人著迷的自然課本。
凝灰岩—花崗閃長岩—流紋斑岩—玄武岩的年代序列
最古老的是由火山爆發堆積而成的凝灰岩,接著出現花崗閃長岩與流紋斑岩,最後由玄武岩標記較晚期的噴發脈動。這四種岩石按形成先後排列,形成一個在地質時間上可閱讀的剖面。
陡斜花崗石岸與臨時潮池
受風、浪與鹽霧共同作用,花崗石岸被雕塑成不規則的石階面。部分垂直面高達一米,岩棚狹小,浪打來時在凹陷處積水,形成短暫的潮池微棲地。
- 觀察建議:請保持距離,不翻石或觸摸潮池生物,避免破壞附著幼體或藻被。
- 拍攝提示:選擇乾燥且無浪時,在安全高處以長焦或微距拍攝紋理。
要點 | 描述 | 建議行動 |
---|---|---|
岩石序列 | 凝灰岩→花崗閃長岩→流紋斑岩→玄武岩 | 沿岸短距離觀察 |
地貌特徵 | 石階、垂直面、臨時潮池 | 遠距觀察與拍照 |
安全提示 | 潮汐變化使路線可達性改變 | 出發前查潮汐與風向 |
陸域生境連結:石澳郊野公園的森林復育與多樣性
石 澳 郊野公園的林帶,是山海之間重要的生態走廊。我們在此看到戰後植林與長期保護帶來的成果:土壤回復,植被覆蓋增加,河流下游獲得穩定輸砂量。
從戰後植林到今日的樹木構成
公園內主要有大頭茶、楠樹、鵝掌柴(鴨腳木)、銀柴與桃金娘。較稀有的還有羅漢松與青剛櫟。這些 種共同構成多層次的林相,對於遮蔭與土壤固持極為關鍵。
野生動物足跡與觀察建議
哺乳類包括臭鼩、針毛鼠、鼬獾、果子狸與小靈貓;也曾見到箭豬、豹貓與赤麂的痕跡。鳥類方面,常見普通鵟、白腹海鵰、紫嘯鶇與黑卷尾等。
- 行走時以低聲觀察,傍晚常聽到林鵙與紫嘯鶇的鳴唱。
- 若發現足跡或糞便,請拍照記錄但不移動或採集。
- 在林蔭段休息請妥善收好包裝,避免吸引野生動物。
項目 | 現況 | 建議 |
---|---|---|
植被功能 | 遮蔭、固土、過濾泥沙 | 沿路行走勿踏離徑外地面 |
主要樹種 | 大頭茶、楠樹、鵝掌柴、銀柴、桃金娘 | 以望遠鏡或長焦拍攝樹冠與鳥類 |
野生動物 | 小型哺乳類、猛禽、偶見豹貓與赤麂痕跡 | 保持距離並記錄資訊回報研究單位 |
龍脊與海灣景觀:行山體驗融入生態敏感度
走在龍脊上,海風和山影會同時提醒你這片地景的脆弱與美好。龍脊位於雲枕山與打爛埕頂山之間,屬港島徑第八段,從石澳道出發沿山脊登頂,可遠眺石 澳、大浪灣與東龍島。
從雲枕山到打爛埕頂山
路線起伏明確,沿途視野分段開闊。我們建議以「高處遠觀」為原則——以距離換取對海岸生境的尊重。
視野走廊與實用建議
馬塘坳方向能觀察到更澎湃的海岸風景,終點於大浪灣完結。早晚逆光能拍出層次,但要注意風勢與體感溫度。
- 節奏觀景:定點賞景、分段休息,不在狹窄稜線逗留過久。
- 時間選擇:炎熱季節選清晨或午後,帶足水、防曬與薄外套。
- 天氣判斷:大風天避開外露稜線,改走林下路段以保安全。
- 攝影建議:以長焦取景燈塔與海蝕地形,避免靠近危險岸段。
要點 | 說明 | 建議行動 |
---|---|---|
起點 | 石澳道 | 預先規劃路程與補水點 |
視野 | 石澳、大浪灣、東龍島 | 使用長焦或望遠觀察 |
安全 | 稜線較窄且風大 | 遵守隊伍節奏,不逗留 |
鶴咀海岸保護區要點總覽
平路為主卻不等於隨意
部分路段位 於 太古海洋研究設施和電台發射站附近,屬私人範圍。標示、柵欄與工作告示是不可跨越的界線。
強風浪環境下的風險識別
遇到風大或浪高時,請以「三問」檢視:前方是否峭岸?腳下是否濕滑?浪是否有周期性湧升?任一為是,即停止並退回安全地帶。
脆弱生境的承載
保護區 內 有石珊瑚、軟珊瑚、柳珊瑚與豐富無脊椎群聚,對泥沙、踩踏與化學物質極為敏感。切勿下水塗抹防曬油、觸摸或投擲異物。
低干擾觀賞的實務建議
面對令人震撼的海景,我們建議停留於高處平台、縮短逗留時間、降低音量並避免聚集。區內不設廁所與廢物箱,請預先規劃並自帶垃圾袋。
- 遇到研究人員作業時,主動避讓並勿靠近儀器。
- 氣候突變時,優先放棄海岸端點,保留回程體力。
風險類型 | 現場現象 | 建議行動 |
---|---|---|
私人/科研界限 | 標示、柵欄或禁止牌 | 絕對不跨越,尊重作業空間 |
地形與浪況 | 陡斜花崗石岸、濕滑岩棚 | 三問檢查後退回安全地帶 |
生態脆弱點 | 石珊瑚、軟珊瑚與無脊椎群聚 | 不觸碰、不採集、不下水污染 |
設施缺乏 | 無廁所與廢物箱 | 預先規劃補給並自帶垃圾袋離開 |
香港石澳海洋生態保護:我們的行動與建議
無痕山林七原則在海岸的落地做法
事前規劃:查天氣、潮汐與第476A章之禁令,避免誤入受限區域。
在可承載的路面行走,所有垃圾與食物殘渣帶走。降低噪音與光害,保持環境原狀。
不餵、不取、不攀:對生物與古蹟的基本尊重
不餵食任何生物、不取走貝殼或樣本、不攀爬欄杆與德己立角燈塔—燈塔為法定古蹟,只在外圍安全位置觀賞與拍照。
區內禁止游泳、船艇、釣魚與採集;且不設廁所與廢物箱,請自備並帶走垃圾。
公民監測與舉報機制:異常採集、非法活動如何處理
發現疑似非法採集:先確保安全,再記錄地點、時間與行為特徵。離開後向有關部門舉報,避免當場對峙。
若遇受傷或擱淺生物,不自行處理或觸摸,標記座標並聯絡救援單位或管理機構。長期累積的關注,能在年尺度上帶來明顯改善,這點令 人鼓舞。
情況 | 第一步 | 後續行動 |
---|---|---|
非法採集 | 確保自身安全並拍照 | 向漁護署或警方舉報並提供資料 |
受傷生物 | 不要觸碰,記錄座標 | 聯絡救援單位或海岸管理部門 |
古蹟干擾 | 保持距離,不攀爬 | 通知管理單位並勸導其他訪客 |
重點景點的「保護式遊覽」指引
鶴咀燈塔(德己立角燈塔)
不可攀爬:燈塔為香港首座燈塔,2006年列為法定古蹟,高約9.7米。只能在外圍參觀與拍攝。
建議以遠距構圖,將海岸線或雲層納入畫面,避免靠近結構本體。
雷音洞與蟹洞的觀浪規則
設置安全邊界線—不站濕滑區、不靠近洞口,也不要背浪拍照。人多時採單向排隊,拍完即離開。
機槍堡與岸邊岩棚的行為準則
不攀爬欄杆或危險邊緣;避免在岩棚下方停留。以長焦或低角度廣角替代靠邊取景。
若遇到科研或私人界線,請勿逗留或拍攝細節,尊重作業與私隱。保護區 內 不設公廁,請事先安排。
景點 | 主要限制 | 推薦做法 |
---|---|---|
鶴咀燈塔 | 法定古蹟、不可攀爬 | 外圍拍攝、遠景構圖 |
雷音洞 / 蟹洞 | 潮浪與濕滑風險 | 保持邊界、單向排隊、短暫停留 |
機槍堡 / 岩棚 | 落石與滑落風險 | 不靠邊拍照、使用長焦取景 |
交通與到達:可持續出行路線彙整
公共交通優先
前往鶴咀可於港鐵筲箕灣站轉乘9號巴士或紅色小巴直達「鶴咀」。假日還可留意城巴X9往返中環(常見中環出發約10:30、11:30;回程自16:30起,實際班次以當日公告為準)。我們提倡全程公共交通進出,以降低碳排與道路擠塞。
步程與時間規劃
這 裏多為平路,但總距離偏長。請以「時間—距離—補給」三角規劃,為往返與拍攝預留冗餘,避免日落後才離開。
- 高溫季帶足水與電解質、防曬與遮陽;冬季準備防風保暖層。
- 如廁與丟棄垃圾請安排在石澳或大浪灣等設施點,進入保護區前確保垃圾已收妥。
- 欲銜接行山可選港島徑第七、八段—視隊伍體能調整難度與時程。
- 假日人流車流較多,建議早出發或錯峰回程;班次如有變更以當日公告為準。
項目 | 重點 | 建議 |
---|---|---|
主要路線 | 筲箕灣→9號巴士/紅色小巴 | 以公共交通為主 |
假日選擇 | X9城巴(稀疏班次) | 提前查班次、預留回程時間 |
補給安排 | 設施集中於石澳與大浪灣 | 在外圍完成如廁與垃圾分類 |
生態研究與教育資源 Hub
太古海洋研究設施周邊守則
看到儀器、標樁或樣區警示即繞行。不觸碰、不拍近照、不久留—把科研視為生態保護的一種延伸。
政府資源與公告
鶴咀海岸保護區地圖可下載,活動受《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規例》(第476A章)規管。出發前請查閱最新公告,確認有無暫時封閉或特別安排。
社群、學校與公民科學
我們鼓勵學校與團體以小隊制做導賞與清潔,並將「為什麼這麼做」納入教學,累積長年的公民科學素養。
公民科學可從紀錄鳥類與潮間帶物種開始,遵守不干擾原則並上傳至指認平台,形成可用數據。
項目 | 資源 | 建議 |
---|---|---|
研究區守則 | 儀器樣區標示 | 繞行並拍照紀錄位置 |
政府文件 | 保護區地圖、公告 | 出發前下載並例行檢查 |
教育行動 | 學校導賞、清潔活動 | 小隊制、帶回垃圾並做解說 |
延伸路線 | 港島徑第七、八段與砵甸乍山徑 | 以第七段暖身,第八段取景,回到設施點補給 |
結論
帶著判斷離開現場,讓海岸與你都得以安然呼吸。鶴咀海岸保護區自1996年指定,受第476A章規範;石澳郊野公園也提供外圍步道與設施,適合以公共交通抵達並落實低干擾觀賞。
我們相信,好的旅行會讓地方更好——以知識為起點、以克制為方法,把「看見」轉化為「守護」。請記得:用公共交通、帶走所有垃圾、不餵不取不攀,這些小決定會累積成大影響。
重要:遵守保護區規範、遠離危險邊界與研究設施,是兼顧美感與安全的最簡單方法。當你把無痕七原則落在每一次行動裡,這片海岸就能為更多人與生物保留家園。
我們會持續更新資源與公告連結,陪你一起走在更友善的路上。下一次再相見,讓海更藍、岸更靜、心更踏實。